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六省份居民营养成分表认知情况与预包装食品购买行为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我国西部地区(四川)、东部地区(广东、江苏、北京)、中部地区(河南)、东北地区(黑龙江)抽取3 002名18~70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营养成分表认知情况、不同类型预包装食品购买频率等信息;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营养成分表认知情况与预包装食品购买行为的关联。结果3 002名研究对象年龄为(42.3±13.4)岁,其中女性占63.8%(1 914名);知道、会阅读、能理解营养成分表的比例依次为66.7%、49.8%、30.7%;每周购买≥1次预包装食品占56.6%(1 699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知道但不会阅读营养成分表者相比,知道且会阅读者每周购买≥1次11类预包装食品的可能性较高(均P<0.05)。与阅读但不能理解营养成分表者相比,阅读且能理解者每周购买≥1次11类预包装食品的可能性较低(均P<0.05)。结论居民对营养成分表认知情况与预包装食品购买行为存在关联。

  • 标签: 食品 横断面研究 营养成分表 预包装食品 购买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六省份居民对食品包装正面标识(FOP)的偏好,分析研究对象对FOP偏好与营养成分表理解情况之间的关联。方法于2020年7月—2021年3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我国东部地区(北京、江苏、广东)、东北地区(黑龙江)、中部地区(河南)、西部地区(四川)共抽取3 002名18~70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营养成分表理解情况及对FOP的偏好等信息。采用χ²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对FOP的偏好情况,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FOP偏好与营养成分表理解情况的关联。结果3 002名研究对象年龄为(42.3±13.4)岁;女性1 914名(63.8%);69.3%的研究对象无法理解营养成分表上的信息。2 458名(81.9%)研究对象希望FOP得到推广;研究对象认为FOP最应当标识的营养素依次为糖(68.4%)、盐(钠)(68.2%)、总脂肪(62.4%);认为多重红绿灯标识更容易帮助快速选择健康食品、最吸引注意力、能提供最需要的信息的人数依次为1 064名(35.4%)、1 026名(34.2%)、1 140名(38.0%)。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非解释型的每日推荐量(GDA)形式的标识作为参照组,与理解营养成分表的研究对象相比,在“哪类FOP更容易帮助快速选择健康食品”方面,不理解者更偏好营养评分标识、黑色警示标识、聪明选择标识[OR(95%CI)值分别为:2.21(1.62~3.02)、1.64(1.22~2.22)、1.79(1.31~2.45)];在“哪类FOP最吸引注意力”方面,不理解者同样更偏好营养评分标识、黑色警示标识、聪明选择标识[OR(95%CI)值分别为:2.62(1.92~3.59)、1.96(1.45~2.66)、2.25(1.66~3.04)];在“哪类FOP能提供最需要的信息”方面,不理解者也更偏好营养评分标识、黑色警示标识、聪明选择标识[OR(95%CI)值分别为:2.33(1.70~3.21)、2.21(1.66~2.95)、2.01(1.50~2.71)]。结论我国六省份居民对FOP持支持态度;可推出兼具颜色信息、营养素信息和总体评价信息的解释型FOP,并优先考虑在FOP上标注糖、盐、总脂肪等营养信息。

  • 标签: 食品营养标签 营养成分 包装正面标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剖析营养支持在护理消化内科患者实践中的适用性。方法:本研究所涉及的对象是于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66例病患,研究开始时间为2022年8月,研究结束时间为2023年8月,以单双数法将病患平分为参照组(33例)、研究组(33例)。参照组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参照组护理基础之上接受营养支持,将两小组护理后营养水平、生活质量评分系统比对。结果:对比数据可知,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营养水平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将营养支持应用于消化内科患者护理实践中效果确切,患者营养水平可得到显著提升。故应在上述患者护理过程中将营养支持积极推广。

  • 标签: 消化内科 营养支持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针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的改革。随着传统书面考试和标准化测试的取消,教育工作者有机会实施更全面和人性化的评价方法。文章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从三个维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评价主体——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创造性思维。我们提出了包括同伴互评、体验式作业评价在内的多元评价构成,并强调了整合式评价方法、过程导向评价以及情境化评价活动在促进学生全方位技能提升中的重要性。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有助于全面观察学生的多维度发展,还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 标签: 阅读习惯 课程评价 低年级语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彩色照相、FFA、FAF及OCT等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诊断为AFVD的1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4例6只眼;年龄33~ 62岁,平均年龄(48.7±8.9)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2例。视力0.08~ 0.6. 22只眼中,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8只眼,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14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10只眼。所有患者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A扫描/s,获得3 mm × 3 mm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采用Eye-Tracking动眼追踪技术,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像进行标记保存。总结分析卵黄样物质、眼底血管变化及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8只眼,B-scan影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致密卵黄样物质,位于RPE层与椭圆体带之间,密度较均匀;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处血流信号,为卵黄样物质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的14只眼,B-scan影像中视网膜椭圆体带与RPE层之间的卵黄样物质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弱反射信号的腔隙;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区域仍呈现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而卵黄样物质破裂处无血流信号。22只眼中,视网膜浅层、深层毛细血管拱环区视网膜小血管形态发生异常10只眼,可见部分小血管分支走形改变,未能吻合呈完整的拱环结构;未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造成明显结构改变12只眼。继发CNV的10只眼中,8只眼表现为粗大如"枯枝状"的非活动性CNV,2只眼表现为密集、细小血管支构成的活动性CNV。结论AFVD在OCTA中可表现为由于卵黄样物质推挤所致的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卵黄样物质本身反射的血管伪迹以及卵黄样物质下方CNV的存在等影像特征。

  • 标签: 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配合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情况(30例,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对照组(14例,营养支持),观察组(16例,集束化护理干预配合营养支持),分析营养状况和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营养水平优于对照组(t=2.224,P=0.034;t=2.063,P=0.049;t=2.922,P=0.007);观察组满意率为87.50%,对照组为38.46%,观察组总率大于对照组(Χ2=5.618,P=0.018)。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配合营养支持效果好,能显现全面性及针对性护理优点,可提升患者满意度,能规避营养不良此疾病危险因素,本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 缺血性 脑卒中 集束化护理 营养支持 营养状况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盲插鼻肠管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研究期2022年1月-2022年12月,入组重症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完成分组,共两组,每组25例,一组为观察组实行床旁盲插鼻肠管护理,一组为对照组实行经鼻留置胃管护理,比对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血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清转铁蛋白(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反流误吸、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床旁盲插鼻肠管护理方案融入重症患者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床旁盲插鼻肠管 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先天性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1型(congenital generalized lipodystrophy type 1, CGL1)是由AGPAT2基因异常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皮下脂肪消失、肌肉发达、皮下静脉明显、假性肢端肥大症、多毛、黑棘皮症等,常合并代谢性疾病,易被误诊为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及库欣综合征等。同时,与部分脂肪萎缩综合征的鉴别在临床上存在难度。本研究回顾分析1例CGL1患者的临床和遗传特征,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有助于加深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全身性脂肪营养不良1型 AGPAT2基因 基因诊断 脂代谢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