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血管(CSVD)患者皮质下缺血抑郁(SID)的皮质形态学改变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CSVD患者88例,根据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分为CSVD非抑郁组(CSVD-ND, n=58)和抑郁组(SID, n=30),获取所有受试者磁共振3D-T1图像,应用计算解剖学工具箱(CAT 12)进行图像处理及皮质分割,获取皮质厚度(CTh)及皮质复杂度参数,包括回指数(GI)、沟深(SD)及分形维数(FD);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别进行基于顶点和感兴趣区(ROI)的皮质结构比较,将皮质参数与GD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同时提取全平均CTh(mCTh)纳入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基于顶点分析发现,与CSVD-ND组相比,SID组在后默认网络(pDMN)区,如楔前叶(Pcu),顶上回(SPG)及右侧中央后回(PoCG)等区CTh显著增加(均P<0.001);同时在Pcu区的GI值及颞下回(ITG)区的FD值均显著增加(均P<0.001)。基于ROI研究发现,与CSVD-ND组相比,SID患者CTh增加区除了Pcu、SPG及右侧PoCG外,进一步延伸至右侧中央前回[(2.27±0.20) cm3比(2.12±0.26) cm3,P=0.007]、左侧中央旁回[(2.18±0.20) cm3比(2.05±0.23) cm3,P=0.008]等更广泛的皮质区域;GI值在右侧PoCG区显著增加(25.31±1.11比24.23±1.27,P<0.05)。相关分析发现左侧Pcu区CTh与GDS评分呈正相关(r=0.4,P<0.05);将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颅脑总体积、CSVD传统影像学表现、认知功能(CAMCOG-C)及mCTh等纳入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高mCTh组(>2.473 cm3)患SID的风险是低mCTh组(<2.367 cm3)的6.373倍(95%CI:1.254~32.389)。结论CSVD患者的SIDCTh及皮质复杂度均显著增加,以pDMN区尤为明显;且CTh可能为SID的重要风险因素。

  • 标签: 抑郁 脑小血管病 皮质厚度 皮质复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基于KIM分型白质病变(WML)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以头痛或头晕起的住院患者155例,其中头颅MRI表现为WML者125例(WML组),头颅MRI正常30例作为对照组(NC组)。WML组患者根据KIM分型分为脑室旁组(JVWML组)(n=30)、近脑室组(PVWML组)(n=33)、近皮质组(JCWML组)(n=30)、深部组(DWML组)(n=32)。调查所有受试对象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并记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所有受试对象血清Lp-PLA2含量进行测定;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并按照Crouse法计算各自斑块总积分。结果WML组Lp-PLA2[(117±37)ng/ml比(95±30)ng/ml]、稳定斑块积分[0(0,2.5)分比0分]、不稳定斑块积分[0(0,3.4)分比0分]均明显高于NC组(均P<0.05);PVWML组Lp-PLA2[(138±41)ng/ml]和不稳定斑块积分[1.5(0,3.8)分]明显高于NC组(均P<0.05);PVWML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JVWML组[(100±28)ng/ml]、JCWML组[(101±27)ng/ml](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PVWML组不稳定斑块积分与血糖(r=0.600, P=0.000)、TG(r=0.371, P=0.034)、LDL-C(r=0.367, P=0.036)、Lp-PLA2(r=0.567, P=0.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368, P=0.035)。将PVWML组所有相关因素与不稳定斑块积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血糖(b=0.463, P<0.01)、Lp-PLA2(b=0.347, P<0.05)与不稳定斑块积分仍呈正相关。结论血清Lp-PLA2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指标,其与近脑室型WML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示炎症机制在缺血WML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脑白质病变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