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我对音乐翻译家历来抱着一种敬羨与敬畏浑然参半的复杂心情。这首先与我本人外语水平不高确关,因此见到译著一本接一本问世或在洋人面前用洋文谈笑风生、对答如流的翻译家,不论他或她是老头老太还是丫头小伙,心里自是敬之羡之的。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翻译不光是一种技能,而且更是一门学问,其专业性、学术性之广袤无垠、深不可测,是足可在音乐学与翻译学之间独辟蹊径、创立学科、自成体系,成

  • 标签: 音乐翻译 当代音乐 音乐学 翻译学 翻译家 学术性
  • 简介:2002年9月16—19日,由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当代音乐学研究专家论坛”在南京举行。与会代表共30余人,分别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其中既有长期从事音乐学研究与教学的著名专家、教授,也有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以及学术刊物、专业报纸和出版社的编辑、记者。东道主南京艺术学院为“论坛”的成功举行作了精心安排。与会代表齐集美丽的南艺校园,就我国音乐学研究的整体形势、学科建设的最新进展和不足、学术创新及学术规范、中国当代音乐学研究的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建设性的讨论,并在下列问题上达成共识。

  • 标签: "当代音乐学研究专家论坛" 中国 音乐学 研究 会议纪要
  • 简介:从1931年到1949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构成我国近现代音乐生存、发展诸条件的战时语境。其间,由共产党人领导的左翼“新音乐运动”以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为指导,初步完成了自身的理论建构,并在音乐本质、新音乐、战时音乐这三个命题上引起不同意见和主张的论争。左翼音乐家作为音乐界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却在这场论争中对不同意见意气用事,甚至把民主爱国音乐家视为异己。从而为日后音乐界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形成与发展埋下种子,带来负面影响。

  • 标签: 战时语境 左翼新音乐运动 理论建构 思潮论争
  • 简介:当代音乐思潮研究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渗透在相关概念界说、时间分期及依据、基本思路与主要观点、研究主体的在场或隐身等学术命题中;从课题的研究背景、结构样式、理论价值、研究者合作方式和评价尺度诸方面进行明确的自我定位并使之符合学术规范,亦是研究者必须向学界告白的重要前提。

  • 标签: 改革开放 新时期 音乐思潮 历史观
  • 简介:我国的音乐理论遗产极为丰富。上自先秦的《乐记》、《乐论》.魏晋的《声无哀乐论》,唐代的《乐书要录》,及至明清之际的《乐律全书》、《曲律》、《乐府传声》,历代都有光辉的音乐学术成果留诸后世。然而统观中国音乐史,却从未建立过专门的从事音乐理论研究的学术机构;历代的音乐理论成果,郡是学者们在分散的无组织的状态下凭借个人努力而取得的。

  • 标签: 音乐研究机构 音乐舞蹈 中国音乐史 乐律全书 乐书要录 《声无哀乐论》
  • 简介:基于音乐作品审美品格及其接受者的多层次性,音乐作品评价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概念而无论古今中外。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艺术作品评价标准,亦经历了从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三化”标准到“三性统一”标准等的数度变迁。而在当代音乐审美实践中出现的“题材标准”、“国际标准”、“国粹标准”、“市场标准”乃至“人际标准”,均反映出音乐评价标准的种种乱象。为此,从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出发,将于润洋提出之“三维结合”由学术研究方法论向音乐批评标准论拓展,当能为建构具有国际视野、时代气象和中国特色的音乐评价体系提供理论资源,开启创新思路。

  • 标签: 音乐作品 评价体系 音乐评论 “三维结合”方法论
  • 简介:在即将进行世纪大转换的当口,对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作一番整体性的回顾与反思,实在是一项十分及时而紧迫的重大学术举措。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音乐界、尤其是音乐理论界众说纷纭,分歧尖锐,由来已久。远的不说,新时期以来音乐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交火”已有多次——1986年的兴城会议上已经接触到这个问题,但没有机会作展开式的讨论;后来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年鉴》编辑部召开会议,提出中西音乐的“元约定可靠与否”“现约

  • 标签: 中国音乐史 发展道路 以人为本 音乐生活 回顾与反思 发展观
  • 简介:在萧友梅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国音乐向何处去"这一历史性诘问始终萦绕在音乐家的心头,如何认识和处理中西关系成为诸多战略命题的核心。萧友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之深厚学养和开放性国际视野,自觉承担起思考现实、研究对策和谋划未来的历史使命,为后世音乐家的继续前行开辟了道路。将萧友梅称之为"我国新音乐发展战略的设计师和先行者",确属实至名归。

  • 标签: 萧友梅 新音乐 音乐思想 音乐创作 音乐教育 发展战略
  • 简介: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在编纂《萧友梅生平纪年》过程中,发现了萧友梅先生在抗战初期所写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适应非常时期之需要拟办集团唱歌指挥养成班及军乐队养成班理由及办法》(下简称“理由及办法”)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献。为此.《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在部分刊载这些文献的同时。配发了一组文章,初步阐发了这一发现对于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戴鹏海教授在他的《事实胜于雄辩》一文中,结合自身的研究实践,对于文献、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极端重要性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述,文虽不长,但青简意赅,读之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从而引发出我对“史实第一性”问题的几点思考。现在把它们写出来,以求教于史学前辈与同行。

  • 标签: 音乐史研究 近现代 史实 中央音乐学院 历史文献 萧友梅
  • 简介:新时期以来,音乐理论界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问题上的争论此起彼伏,论家蜂起,争论的核心是中西关系。本文在回顾论战的历史过程、对各家观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就论战中涉及到的“音乐价值相对论”、“后殖民”批评、人本与乐本的音乐观以及在当代世界文化多样性格局中如何看待和处理中西音乐关系等问题发表了作者的见解。

  • 标签: 中西关系 音乐价值相对论 后殖民批评 人本 乐本 文化多样性
  • 简介:新时期以来,音乐理论界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问题上的争论此起彼伏,论家蜂起,争论的核心是中西关系.本文在回顾论战的历史过程、对各家观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就论战中涉及到的“音乐价值相对论”、“后殖民”批评、人本与乐本的音乐观以及在当代世界文化多样性格局中如何看待和处理中西音乐关系等问题发表了作者的见解[本文(上)发表在《黄钟》2006年第二期上].

  • 标签: 中西关系 音乐价值相对论 后殖民批评 人本 乐本 文化多样性
  • 简介:身处清末民初的萧友梅,将自身人生志向始终定位于音乐与教育,在留日、留德的10余年中,对中西两种音乐教育体制有深刻的洞察和体悟。归国后,按照其"借鉴西乐,改良旧乐,创造新乐"的战略构想,参照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体制,结合我国固有特点,组建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正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专"。其创建宗旨、系科布局、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始终渗透着"兼容并包、中西合璧"理念,始终与创建我国"国民乐派"的伟大理想相联系。尽管国立音专创建不易、生存更难,但萧友梅为此而殚精竭虑、周密组织、呕心沥血、苦心经营且常常事必躬亲、无分巨细,使它在极为艰难困苦的境遇下坚持下来、发展起来,其创始奠基、筚路蓝缕之功至伟,兼具战略家和拓荒者的双重品格,对20世纪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史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功盖同辈,惠及当今,光照后世。于此可认为,萧友梅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之父,国立音专是培育我国新型音乐家的摇篮。

  • 标签: 萧友梅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 战略家 拓荒者 国立音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