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阔瓣在烧伤后肩周力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伴有肩周严重损伤的烧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55岁,对其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受伤肢体为左上肢8例、右上肢5例,均为Ⅲ~Ⅳ度焦痂创面,其中伴有肱二头缺损6例、三角缺损3例、肱三头缺损2例、肩周多条肌肉复合缺损2例。手术分2个阶段进行,Ⅰ期行肩周烧伤创面清创探查,在保证全身状况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局部组织、保存肢体。最后1次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6 cm~40 cm×15 cm,肌肉缺损面积为8 cm×4 cm~19 cm×12 cm,7例患者伴有肱骨外露。Ⅱ期根据残留肢体缺损程度,采用背阔瓣行肩周力重建,背阔瓣切取面积为15 cm×6 cm~20 cm×18 cm,剩余创面采用自体头部刃厚皮修复,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瓣成活和创面封闭情况及随访时供受区外观。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参照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系统,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肩部外观及功能恢复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3例患者肩周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片移植区域残余创面,其中1例患者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患者换药后再次行自体头部刃厚皮移植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肩周瓣外形饱满、不臃肿,修复区域萎缩性瘢痕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瓣供区遗留线性缝合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60~90°,上举120~180°,力恢复Ⅳ级以上8例、Ⅲ级5例;肩关节功能评定为优8例、良5例;10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背阔瓣的应用为肩周烧伤后力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佳选择,术区外形好,上肢功能预后较佳。

  • 标签: 烧伤,电 肩周 肌力重建 背阔肌肌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技术在胸大瓣修复开胸术后胸骨裂开创面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收治的应用内窥镜取胸大瓣修复开胸术后胸骨裂开创面10例。对伤口进行扩创处理,彻底清除坏死软组织、死骨,必要时取出固定胸骨的钢丝后,创面给予3%过氧化氢溶液及0.9%氯化钠溶液反复大量交替冲洗,行负压吸引治疗。5~7 d后去除负压装置,根据创基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负压治疗,待创基肉芽组织新鲜,以胸肩峰动脉为蒂,设计胸大瓣。内窥镜直视下取合适创面大小的胸大瓣,确保胸肩峰动脉的胸支血管束为该瓣的轴心位置,旋转填塞于创面死腔,周围皮肤组织直接拉拢缝合覆盖瓣。术后对患者进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加强术区换药及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缝合线张力情况、引流管通畅情况、引流液有无浑浊及创面渗血的多少,同时观察皮瓣血运、有无红肿、温度及色泽变化。术后每个月门诊随访1次,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瘢痕增生问题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患者缝合线张力适中,引流管引流通畅,引流出少量血性渗液,皮瓣血运良好,皮温正常,无红肿及明显渗血或分泌物存在。患者出院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良好,仅开胸部位存在1条线性的手术切口瘢痕。无血肿、坠积性肺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应用内窥镜技术取胸大瓣修复开胸术后胸骨裂开创面,术中患者创伤小,可视性好,止血充分,疗效显著,患者恢复快,预后良好,是修复胸骨裂开创面一种简单且有效的好方法。

  • 标签: 内窥镜 外科皮瓣 胸大肌肌瓣 胸骨裂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皮瓣在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皮瓣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的1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骶尾部脊索瘤术后创面感染伴脑脊液漏,患者骶尾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 cm×7 cm~21 cm×11 cm,后腹膜形成死腔范围为12 cm×6 cm~24 cm×14 cm;皮瓣设计均以髂后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上1/3为旋转点,其连线为皮瓣轴线,术前均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穿支位置,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皮瓣修复,设计切取穿支皮瓣11 cm×8 cm~22 cm×12 cm,分叶臀大瓣13 cm×7 cm~25 cm×15 cm,其中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皮肤缺损坏死,分叶瓣填塞脊索瘤切除后后腹膜死腔。术后常规给予敏感抗生素抗炎、对症及支持治疗。术后患者尽量保持俯卧位或侧卧位,减少皮瓣受压。密切观察皮瓣血运变化及2根引流管引流情况并每日记录。观察术后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移植皮瓣外形及供瓣区周围瘢痕情况,供瓣区切取后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果本组11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均得到有效修复,外形无臃肿,局部无破溃,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9例皮瓣缝合边缘Ⅰ期愈合,2例出现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8个月,供瓣区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有3例患者主诉上楼梯和伸胯动作时有部分功能障碍,但所有患者未诉在平地上行走时出现明显异常。结论臀上动脉穿支分叶皮瓣解剖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及脑脊液漏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骶尾部 脊索瘤 肌皮瓣 脑脊液漏 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