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男性腰椎密度(BMD)与腹部脂肪组织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18年9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男性共1 374名,年龄30~75(50.9±0.3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身高、体质量、腰围,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利用QCT测量腰1、腰2椎体的平均BMD值及腰2层面的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与内脏脂肪面积(VFA)。根据研究对象的BMD分为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及骨质疏松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年龄、腰围、BMI、VFA、SFA的差异,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用Pearson相关分析年龄、BMI、VFA、SFA与腰椎BMD的相关性。结果正常骨量组共807名、低骨量组451名及骨质疏松组116名。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及骨质疏松组年龄(F=237.939,P<0.001)、BMI(F=5.788,P=0.003)、VFA(F=4.919,P=0.0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低骨量组年龄、VFA高于正常骨量组,BMI低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年龄高于正常组,BMI低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年龄高于低骨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骨量组与骨质疏松组VFA及SFA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低骨量组VFA及SFA高于骨质疏松组。男性腰椎BMD与年龄(r=-0.542,P<0.001)、VFA(r=-0.104,P<0.001)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r=0.109,P<0.001);控制年龄及BMI后腰椎BMD与VFA呈负相关(r=-0.129,P<0.05)。结论男性腹型肥胖者可能更容易表现为低骨量;男性腰椎密度与内脏脂肪组织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

  • 标签: 骨密度 体质指数 内脏脂肪组织 皮下脂肪组织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