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海省水含量,并绘制水分布图,为科学补、持续消除缺乏危害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对青海省所有县(市、区)以乡(镇、街道,简称乡)为单位,采集居民生活饮用水水样,测定水含量、计算水中位数,并绘制青海省水分布图。结果在392个乡共采集水样1 836份,水中位数为1.7 μg/L;水中位数< 5 μg/L的乡占80.6%(316/392),水中位数在5 ~ 10 μg/L的乡占17.1%(67/392),水中位数> 10 μg/L的乡占2.3%(9/392),乡级水中位数最高为24.8 μg/L。根据调查结果,成功绘制了青海省水分布图、青海省西宁市水分布图和青海省海东市水分布图。结论青海省全境外环境普遍缺,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措施应持续实施,参照水分布图,引导群众科学补

  • 标签: 缺乏症 饮用水 水碘 分布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青海省不同地区人群膳食摄入量,为科学补、持续消除缺乏危害提供依据。方法2018-2019年,依据青海省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区划、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共抽取14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取1个村,每个村抽取20户世居者,采集每户家庭盐样、每个家庭成员24 h尿样,检测盐、尿;在每个村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采集1份生活饮用水,检测水。盐检测采用直接滴定法,尿、水检测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同时,采用3日称量法进行膳食调查,计算日人均膳食摄入量(结果以表示)和尿中膳食占比,比较不同生产方式(农业区和牧业区),不同地理环境(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和青南高原),不同民族(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不同经济水平(< 8 000、8 000 ~、10 000 ~、≥12 000元)人群日人均膳食摄入量。结果共调查280个家庭999人,其中男性511人、女性488人。各调查点水中位数均< 10 μg/L,均为环境缺地区。共采集盐样280份,盐中位数为26.0 mg/kg,合格碘盐食用率为100%(280/280)。共检测尿样999份,人群尿中位数为192.5 μg/L,处于适宜水平。农业区(n = 643)、牧业区(n = 356)人群日人均膳食摄入量(28.53、33.44 μ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599,P > 0.05)。河湟谷地(n = 448)、柴达木盆地(n = 125)、祁连山地(n = 157)、青南高原(n = 269)人群日人均膳食摄入量(25.38、33.30、32.98、34.79 μ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883,P < 0.05);其中,河湟谷地日人均膳食摄入量低于青南高原(P < 0.05)。各民族人群日人均膳食摄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647,P < 0.05),撒拉族(n = 68)和藏族(n = 239)较高,分别为37.21和32.21 μg。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8 000、8 000 ~、10 000 ~、≥12 000元人群(n = 194、221、302、282)日人均膳食摄入量(38.97、17.01、30.86、33.14 μ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407,P < 0.05)。各类人群尿中膳食占比范围为5.35% ~ 15.54%。结论青海省人群营养适宜,人群膳食摄入量与地理环境、民族、经济水平有关。但尿中膳食占比较低,食用碘盐仍是人群的主要摄途径,也是青海省持续消除缺乏危害的主要措施。

  • 标签: 盐类 膳食 尿 饮用水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5750.5-2006)碘化物指标的硫酸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的修订方法。方法2019年7 - 9月,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地方病预防控制科实验室对《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5750.5-2006)中硫酸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简称原标准方法)的修订方法(生活饮用水中碘化物的检测-硫酸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简称修订方法)进行了验证,验证内容包括标准曲线、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及实际水样测定。结果修订方法线性范围为0 ~ 20.0 μg/L,相关系数范围为- 0.999 4 ~ 0.999 8,方法检出限为0.231 μg/L。低、中、高含量水样6次检测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1.4% ~ 9.6%。低、中含量水样回收率范围为89.0% ~ 108.0%。水中成分分析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检测结果均在标准值±不确定度范围内。应用修订方法与原标准方法分别对12份末梢水进行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075,P > 0.05)。结论修订方法具有良好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简便易操作,适合推广应用。

  • 标签: 标准修订 检出限 精密度 准确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量致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60只雌性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按照体质量[(25 ± 3)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对照组(A组),10倍高组(B组),100倍高组(C组),1 000倍高组(D组),1 000倍高联合聚肌胞苷酸[Poly(I:C)]组(E组)。实验周期为16周,各组小鼠分别饮用碘化钠(NaI)含量为0.000、0.005、0.050、0.500、0.500 mg/L的纯净水;E组小鼠分别于实验第7周和第15周腹腔注射Poly(I:C)。实验第16周末解剖小鼠,取血样和甲状腺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甲状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进行甲状腺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进行KEGG通路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甲状腺组织p3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趋化因子10(CXCL10)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5组小鼠血清TSH(ng/ml:6.53 ± 0.86、6.61 ± 0.82、7.68 ± 0.55、7.93 ± 0.60、8.73 ± 1.60),FT3(pg/ml:59.35 ± 10.16、53.73 ± 10.96、46.19 ± 8.03、41.01 ± 8.67、34.21 ± 11.75),FT4(pg/ml:136.74 ± 10.06、124.33 ± 14.34、101.80 ± 6.78、91.37 ± 6.75、73.29 ± 17.31),TPOAb水平(U/ml:130.81 ± 24.53、145.47 ± 28.89、166.52 ± 41.59、199.78 ± 42.19、201.99 ± 44.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4.77、4.96、23.12、3.68,P均< 0.05)。与A组比较,C、D、E组小鼠血清TSH水平均较高,B、C、D、E组FT3、FT4水平均较低,D、E组TPOAb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HE染色显示,D、E组甲状腺滤泡病变程度较严重,均出现了EAT的表型。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B、C、D、E组与A组比较,发现8条与甲状腺自身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相关的代谢通路。进一步分析发现,有3个基因出现在多条通路中,分别为p38、ICAM-1和CXCL10。5组小鼠甲状腺组织p38、ICAM-1、CXCL10 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4.77、12.76、16.39,P均< 0.05);与A组比较,B、C、D、E组p38 mRNA水平均较高,C、D、E组ICAM-1和CXCL10 mRNA水平均较高(P均< 0.05)。5组小鼠甲状腺组织p38、ICAM-1、CXCL10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7.97、73.86、18.02,P均< 0.05);与A组比较,B、C、D、E组ICAM-1和CXCL10蛋白水平均较高(P均< 0.05)。结论过量通过上调与甲状腺自身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p38和ICAM-1基因的表达,促进小鼠EAT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小鼠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转录组测序 p38 细胞间黏附分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