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针对循证护理缺氧缺血新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1401到201510。研究方法从我院产科的新生中选出75例缺氧缺血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37例。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及家长满意度、入院时间及1年后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等进行记录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且家长的满意程度较高,两组进行比较时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MDI及P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随访,观察组死亡1例(2.63%),对照组死亡2例(5.4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MDI及PDI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缺氧缺血新生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可以增强新生的生存质量,其对远期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

  • 标签: 循证护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静脉留置针在新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122例新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87.10%),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4.84%)明显低于对照组(11.29%)(P<0.05)。结论在新生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价值高,腋下静脉留置针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静脉留置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新生护理中采用外周动脉采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16例新生,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8例。对照组患儿护理中仅行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干预组患儿护理中开展外周动脉采血。观察两组新生的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新生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66%,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4%,轻度疼痛44例(759%),中度疼痛14例(241%),无重度疼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护理中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方式可显著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减轻新生疼痛程度,并明显抑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护理 外周动脉采血
  • 简介:摘要在新生刚出生的时候,加强护理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很多人对这一阶段的护理工作并不重视,因此才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发生,一旦出现了问题,那么想要补救也已经为时已晚。为此,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对新生进行有效的防危险因素管理,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保证新生的生命安全。本文重点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探讨在新生科病房中应该开展哪些护理风险管理,希望在今后的护理过程中可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护理效果,让新生更加健康的成长。

  • 标签: 风险管理 新生儿 护理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肺炎支原体实际受感染的个性化护理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50例患有小儿肺部支原体感染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治疗分析的方法,研究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实际护理效果。将患儿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其中观察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儿25例,对比两组患儿实际的护理效果,研究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水平。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70%,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3%,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具有统计学标准性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副作用,结果显示观察组为9%,对照组为20%,具有统计学标准性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中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治疗的副作用发生比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和应用效果

  • 标签: 小儿 支原体感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