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中心儿童心脏移植关键技术和方法,为中国儿童心脏移植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08年9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完成的47例儿童心脏移植临床资料,观察受者临床特征、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全因死亡或再次移植为主要终点事件,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47例患儿心脏移植时年龄为(10.3±4.8)岁,男性24例,女性23例,体质量(32±15)kg,术前肺动脉压(33±12)mmHg。原发病包括:心肌病3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9例和心脏肉瘤2例,4例患儿既往有心脏手术史。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均<10%,供受者ABO血型相同39例,相容8例,供受者体质量比1.6±0.6。供心冷缺血时间为(330±115)min,其中24例冷缺血时间>6 h。采用双腔静脉法37例,双房法10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19±53)min,体外循环并行辅助时间(80±48) 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32 h(13~1 250 h),ICU停留时间中位数7 d(5~11 d)。术后20例受者发生一种或以上并发症,包括心功能不全7例、心律失常5例、肾功能不全7例、排斥反应3例和血液系统并发症1例。受者术后3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7±5)%(57%~79%),46例受者顺利康复出院,1例术后59 d死于肺炎。截至2019年6月30日,46例受者平均随访时间(42±31)个月(6~129个月),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4%、93.01%和93.01%。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本中心儿童心脏移植术后近、中期生存率良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儿童心脏移植技术流程,行之有效,值得借鉴。

  • 标签: 儿童心脏移植 单中心 生存率 技术规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移植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受者的心脏移植临床预后和术后肾功能变化趋势,并总结相关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原位心脏移植受者(≥18岁)的临床资料,并采用CKD-EPI公式计算受者术前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疾病预后组织发布的eGFR分类标准,将受者分为四组:M1组(术前eGFR≥90 ml/min/1.73 m2),M2组(术前eGFR为60~89 ml/min/1.73 m2),M3组(术前eGFR为45~59 ml/min/1.73 m2),M4组(术前eGFR<45 ml/min/1.73 m2)。比较各组受者术后1年的临床预后。主要终点分析术前eGFR是否是受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次要终点包括术后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使用率、住院周期和肾功能的变化趋势等。结果共纳入276例受者,其中eGFR<60 ml/min/1.73 m2的受者占24.6%。与eGFR≥90 ml/min/1.73 m2相比,调整模型后的1年内死亡率风险比分别为1.78(M3组,95%CI为1.31~3.39)和2.74(M4组,95%CI为1.41~5.32),且M4组受者的死亡率风险比、CRRT使用率及住院周期风险也明显增加;移植前eGFR中位数为73 ml/min/1.73 m2,术后3个月后降至61 ml/min/1.73 m2,此后逐渐趋于稳定,各组eGFR的改变趋势基本相似。结论心脏移植术前的eGFR是受者术后短期存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移植术后3个月eGFR可能逐渐恶化,经过恰当处理,术后3个月后eGFR甚至好转。

  • 标签: 肾功能不全 心脏移植 临床预后 估计肾小球滤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