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觀察评价氯环利嗪片联合荨麻丸治疗慢性荨麻(CU)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为CU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荨麻患者122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给予氯环利嗪片治疗;观察组61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荨麻丸治疗,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则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的73.77%(χ2=12.7735,P<0.05),治疗前,两组IgE水平(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gE水平均明显的低于治疗前(t=-28.1701、-14.9296,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IgE水平则显著地低于对照组(t=-24.5631,P<0.05),观察组IL-10水平则明显的低于对照组(t=-2.8837,P<0.05),观察组IL-18水平则显著地高于对照组(t=8.7930,P<0.05),观察组临床痊愈中复发率为12.24%而显著地低于对照组46.88%(χ2=12.0884,P<0.05)。结论氯环利嗪片联合荨麻丸治疗慢性荨麻(CU),能够显著地提高疗效,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特点,达到了优势互补,能够大大的改善临床症状,有效的降低了复发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性荨麻疹 氯环利嗪 荨麻疹丸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觀察评价氯环利嗪片联合荨麻丸治疗慢性荨麻( CU)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为 CU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 选择 2014年 2月~ 2016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荨麻患者 122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61例给予氯环利嗪片治疗;观察组 61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荨麻丸治疗,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 治疗 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6.72%则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的 73.77%( χ2=12.7735, P<0.05),治疗前,两组 IgE水平( P>0.05),治疗 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 IgE水平均明显的低于治疗前( t=-28.1701、 -14.9296, 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 IgE水平则显著地低于对照组( t=-24.5631, P<0.05),观察组 IL-10水平则明显的低于对照组( t=-2.8837, P<0.05),观察组 IL-18水平则显著地高于对照组( t=8.7930, P<0.05),观察组临床痊愈中复发率为 12.24%而显著地低于对照组 46.88%( χ2=12.0884, P<0.05)。 结论 氯环利嗪片联合荨麻丸治疗慢性荨麻( CU),能够显著地提高疗效,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的特点,达到了优势互补,能够大大的改善临床症状,有效的降低了复发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 ] 慢性性荨麻疹 氯环利嗪 荨麻疹丸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发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新发急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性慢性心衰(ADCH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心衰在北京医院住院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根据心衰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新发急性心衰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和ADCHF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收集临床资料,记录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间生存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心衰患者562例,其中新发急性心衰组292例(52.0%),ADCHF组270例(48.0%)。新发急性心衰组中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较高,舒张压较高、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χ2=12.999、15.018,t=-2.088,Z=-2.727;均P<0.05)。ADCHF组患者中NYHA分级Ⅲ~Ⅳ级的患者比例较高,合并心房颤动比例较高,左心室、左心房内径较大,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例较高(χ2=16.565、15.688,t=2.714、5.029,χ2=15.274;均P<0.05)。随访28(14,60)个月,发生全因死亡205例(36.5%),心血管死亡132例(23.5%)。新发急性心衰组全因死亡率[33.2%(97/292)比40.0%(108/270),log-rank P=0.010]和心血管死亡率[18.8%(55/292)比28.5%(77/270),log-rank P=0.001]均低于ADCHF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较慢的静息心率、左心房扩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DCHF患者有所不同。结论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中冠心病比例较高,不良预后与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需早期识别基础病,积极规范化治疗,避免心功能恶化和再入院。

  • 标签: 心力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新发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发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新发急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性慢性心衰(ADCH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心衰在北京医院住院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根据心衰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新发急性心衰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和ADCHF组(心衰持续时间≥1个月),收集临床资料,记录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组间生存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心衰患者562例,其中新发急性心衰组292例(52.0%),ADCHF组270例(48.0%)。新发急性心衰组中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较高,舒张压较高、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χ2=12.999、15.018,t=-2.088,Z=-2.727;均P<0.05)。ADCHF组患者中NYHA分级Ⅲ~Ⅳ级的患者比例较高,合并心房颤动比例较高,左心室、左心房内径较大,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例较高(χ2=16.565、15.688,t=2.714、5.029,χ2=15.274;均P<0.05)。随访28(14,60)个月,发生全因死亡205例(36.5%),心血管死亡132例(23.5%)。新发急性心衰组全因死亡率[33.2%(97/292)比40.0%(108/270),log-rank P=0.010]和心血管死亡率[18.8%(55/292)比28.5%(77/270),log-rank P=0.001]均低于ADCHF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较慢的静息心率、左心房扩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是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DCHF患者有所不同。结论新发急性心衰患者中冠心病比例较高,不良预后与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需早期识别基础病,积极规范化治疗,避免心功能恶化和再入院。

  • 标签: 心力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