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一种简单合理的SD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方法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根据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雄性成年SD大鼠30只(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施行右侧股骨截断术,安装带有牵张成骨功能的外固定装置,静息期7 d后,以0.5 mm/d的速度,每天分2次进行牵张,牵张期为14 d,牵张总长度为7.0 mm。实验期间观察大鼠活动;牵张结束后进入矿化期,将矿化期分为2、4、8周3个时间点,在每个时间点随机抽取10只大鼠行影像学检查;在每个时间点随机抽取10只大鼠处死,取双侧股骨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本组造模时间为(25±5)min;实验过程中,大鼠活动良好;牵张14 d,大鼠股骨基本获得预期牵张距离。标本大体照片提示,在矿化期随着时间的增加,牵张区域颜色由棕色变成灰白色,质地逐渐变硬;X线片提示,随着时间的增加,牵张区新生骨痂逐渐增多,云雾状骨痂逐渐矿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在牵张早期,牵张区域主要是成纤维细胞,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出现骨小梁,在牵张后期,骨小梁增大变粗,相互交织成网状,并出现钙盐沉积。结论经过14 d牵张及8周矿化,成功构建SD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该模型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具有较好的科研、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牵张成骨技术 股骨 矿化 SD大鼠 动物模型
  • 作者: 吴硕 魏琴 买买艾力·玉山 陈东生 吕黎明 李祥祥 高超 张利杰 杨康 马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显微修复重建外科,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医学动物模型研究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零医院骨科,昆明 650032,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创伤外科,山东 济宁 272100,厦门市马銮湾医院神经外科,福建 厦门 361100,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乌鲁木齐 83006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乌鲁木齐 83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转染重组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rrPDGF-BB)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于牵张成骨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选取48只幼年SD大鼠培养出48瓶BMSCs,其中24瓶使用慢病毒转染rrPDGF-BB基因;同时随机选取雄性成年SD大鼠72只,制作大鼠右侧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将大鼠平均分为3组,分别在各组牵张间隙注射PBS(空白对照组)、未干预的BMSCs(阴性对照组)和转染rrPDGF-BB基因的大鼠BMSCs(实验组),随后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染色方法等评价该实验结果。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培养的大鼠BMSCs长势良好,第3代BMSCs低表达CD34(0.1%)和CD45(2.8%)、高表达CD29(95.1%),和文献描述的BMSCs表型一致;转染基因后,发现绿色荧光的表达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证实转染成功;制作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后,经过14 d牵张,所有大鼠达到预期牵张距离;在2、4、8周不同时间点观察,股骨标本大体观察,实验组牵张间隙可见连续性骨痂,硬度、颜色接近正常骨组织,牵张间隙活动度较差,低于空白对照组;X线片提示,实验组牵张间隙新生骨痂更多,骨髓腔较对照组提前再通;Micro-CT检查提示,实验组愈合较好,离断端已连接,矢状面可见骨髓腔再通;标本Micro-CT参数表明,实验组骨小梁厚度(0.297±0.005)mm、骨小梁数量(1.663±0.032)mm、骨体积分数(59.832±2.187)%和骨密度(0.586±0.014)g/cm3最大,实验组骨小梁分离度(0.399±0.051)mm最小,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更早、更多形成血管及软骨细胞。8周时实验组镜下可见新生骨痂连接成片,骨髓腔有再通趋势,腔内可见大量红细胞。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注射rrPDGF-BB基因转染的BMSCs可能促进大鼠牵张区新骨的形成,缩短新生骨痂的矿化时间,促进牵张成骨区域新生骨的成熟。

  • 标签: 牵张成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重组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矿化 成骨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Ag-MSN)这种新型纳米抗菌材料(P-Ag-MSN)的银离子(Ag+)缓释特点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细胞毒性和体外抗菌性能。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模板法与共沉淀法结合,精确制备出Ag-MSN,将PDGF-BB加载进入Ag-MSN,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Ag+缓释特点;从SD大鼠提取并培养BM- SCs,对CD29、CD45进行流式细胞检测,鉴定BMSCs的纯度,取长势良好的第3代BMSCs,检测P-Ag-MSN的细胞毒性;制备不同浓度的P-Ag-MSN混悬液,检测对骨髓炎常见细菌的体外抗菌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Ag-MSN中的Ag+逐步释放,6~ 12 h后达到峰值;随后释放的幅度逐步下降,并逐渐稳定在一定的浓度。不同浓度的P-Ag-MSN对大鼠BMSCs在1、3、5、7 d时的相对增殖率均值均在80%以上,细胞毒性评级均为0级或I级,对大鼠BMSCs无明显细胞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g-MSN对于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球菌均有杀菌效果,其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0、50.0、50.0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杀菌效果,其MBC为100.0 μg/ml。结论新型纳米抗菌材料P-Ag-MSN的细胞毒性小,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在体外对骨髓炎常见细菌有明显抗菌作用。

  • 标签: 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抗菌性能 细胞毒性 银离子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建模结合3D打印模型在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2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名学员。试验组学员采用数字建模结合3D打印模型的教学方式;对照组学员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以问卷调查和鼻窦CT阅片评分来评价教学效果。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试验组学员和对照组学员对教学的评价分别为(18.43±1.40)分和(12.43±1.21)分,试验组学员和对照组学员的阅片评价分别为(93.52±2.62)分和(81.43±2.2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采用数字建模结合3D打印模型的教学方式获得了学员的认可,有助于提高住培学员对鼻腔鼻窦解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标签: 3D打印 数字建模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