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男,58岁。双下肢水肿伴尿中泡沫增多1月余。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慢性病程,急性加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82×109/L)和百分比升高(38.9%),血清IgE升高(639.24 KU/L)。肾组织活检病理光镜呈急性间质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电镜符合细胞,肾间质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沉积。既往有颏下淋巴结肿大并行切除术,淋巴结活检、骨髓穿刺及肾组织活检穿刺病理均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符合Kimura。予甲泼尼龙80 mg静脉点滴3 d后口服泼尼松60 mg/d,治疗6周患者肾病综合征完全缓解。

  • 标签: Kimura病 足细胞病 肾病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江夏区2008—2014年手的流行学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理论性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学方法,对江夏区2008—2014年网络报告的8001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01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71,以0~6岁患儿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6.4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时间分布以4-7月份为主;地区分布以江夏区北片区为主。结论手足口在人群分布、地区分布以及时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我们要在4-7月份重点关注江夏区北片区域0~6岁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防治聚集性病例,重症病例甚至死亡病例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确保幼儿健康成长。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根尖周是发生在牙根尖周围组织的一种牙科常见疾病,像牙骨质、根尖周围的牙周膜、牙槽骨等都有几率出现炎症。目前临床上对根尖周的治疗主要以根管治疗术和根管外科治疗为主。当前研究表明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机制、细胞因子间的互相作用、牙髓和根管内容物、骨吸收的过程等均是根尖周发病的原因。

  • 标签: 根尖周病 免疫机制 细菌 骨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川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68例有IFX应用史的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总结IFX应用指征、应用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IFX敏感率、药物不良反应与并发症以及冠状动脉瘤(CAA)的转归。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68例川崎病患儿中男52例(76%)、女16例(24%),发病年龄2.1(0.5,3.8)岁。IFX应用指征为:35例(51%)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或激素等治疗无应答患儿,其中28例(80%)在IFX应用前已并发CAA;32例(47%)CAA持续进展患儿;1例持续关节炎患儿。IFX均用于挽救治疗[发病至IFX应用时间为21(15,30)d],二线、三线、四线及以上治疗分别占29%(20/68)、29%(20/68)、41%(28/68)。IFX治疗后C反应蛋白[8(4,15)比16(8,43)mg/L,Z=-3.38,P=0.001]、血清淀粉样蛋白A[17(10,42)比88(11,327)mg/L,Z=-2.36,P=0.018]及中性粒细胞比例(0.39±0.20比0.49±0.21,t=2.63,P=0.010)均明显下降。14例(21%)对IFX不敏感,另外的挽救治疗主要为激素及环磷酰胺。IFX不敏感组与敏感组相比,在性别、IFX应用年龄、发病至IFX应用时间、IFX应用前冠状动脉最大Z值、是否合并体动脉瘤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FX治疗后11例(16%)出现感染,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肤和口腔感染,1例在IFX应用2个月后发生卡介苗不良反应,均顺利治愈。68例患儿中1例因CAA破裂死亡,6例失访,余61例患儿随访6(4,15)个月,7例在IFX应用前后均未并发CAA。54例IFX应用前已并发CAA,末次随访时23例(43%)出现CAA回缩,其中10例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结论IFX对IVIG或激素治疗无应答及CAA持续进展的川崎病患儿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选择。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饮食护理应用在糖尿并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8月-2021年6月收治的76例糖尿并发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病例,以计算机表法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饮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血糖水平和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71.05%),实验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糖尿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 饮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人性化护理在糖尿肾病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 年1月到 2022 年1月期间的 60 例糖尿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采取计算机表法对其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患者,研究组采取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糖尿病肾病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小球补体C1q及C3c沉积与糖尿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肾病患者112例,其中男性83例(74.1%),年龄(51.22±11.12)岁,随访时间19.0(8.5,31.3)个月。根据肾小球C1q和C3c是否沉积分为四组:C1q无沉积C3c无沉积组(n=38)、C1q无沉积C3c沉积组(n=24)、C1q沉积C3c无沉积组(n=14)和C1q沉积C3c沉积组(n=36),检测24 h尿蛋白等临床指标并收集病理资料。采用Cox回归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肾C1q和C3c沉积对肾脏预后的影响。结果四组间24 h尿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4(0.92,3.89),4.19(2.09,6.50)3.30(1.84,6.70),3.64(2.49,7.22)g/24 h,P<0.01],C1q沉积C3c沉积组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高于C1q无沉积C3c无沉积组(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提示,四组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²=8.785,P<0.05),C1q沉积C3c无沉积组累计生存率最低,预后最差。调整后的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肾小球C1q和C3c共沉积[风险比(HR)2.260,95%可信区间1.329~3.845,P<0.01]、肾小球C1q+C3c+IgM均沉积(HR=4.142,95%可信区间 1.071~16.021,P<0.05)是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小球C1q及C3c沉积与糖尿肾病患者蛋白尿、较差的肾功能和预后不良相关,且肾小球C1q和C3c共沉积是糖尿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补体C3c 补体C1q 病理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