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儿 男,5岁,因反复出血5年余加重3个月入院,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降低,F7基因双杂合子突变(7号内含子 c.681+1 G>T来自父亲,9号外显子c.1256 C>T来自母亲),确诊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重型)。患儿确诊后经历反复出血,第15个暴露日检测出凝血因子抑制物2.05 BU/ml,确诊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重型)合并低滴度凝血因子抑制物,药物控制出血效果差,予利妥昔单抗输注,连续4周后抑制物转阴,之后预防治疗,随访40周患儿未再出血,抑制物未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并门诊定期随访的1例以抑制性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的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8岁,6年间皮肤黏膜出血点及瘀斑反复出现,偶有鼻出血;查体: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未触及浅表淋巴结大。血常规提示血小板2.00×109/L,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正常,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大于300个,患儿诊断为ITP。予一线丙种球蛋白及口服激素治疗,重复性一线治疗予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二线治疗予小剂量利妥苷单抗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患儿均未达临床缓解。重复评估后,针对患儿高抑制性T淋巴细胞特点予环孢素口服治疗,0.5个月后患儿可达部分缓解并持续3个月,截至撰稿时已达完全缓解6个月。提示ITP作为异质性高的免疫性疾病,免疫异常指标有望成为开展精准治疗的突破口。

  • 标签: 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环孢素 抑制性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7岁4月龄患儿因“间断发热1年7月余,活动后气促、发绀2个月”入院,临床表现为肺动脉高压、淋巴结及肝脾肿大。EB抗体异常、血浆及全血EB病毒DNA升高、颈部淋巴结活检示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PAH)。予左旋培门冬酰胺酶+脂质体阿霉素+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后肺动脉压力降低并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64 d PAH消失,随访至移植后10个月,病情未复发。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