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口内入路是主流的手术方式,截的方法有下颌角直线截、多次直线截、弧形截与下颌外板矢状劈开截等。由于手术在狭窄的视野内完成,会发生血管损伤、神经损伤、髁突骨折、第二下颌角等并发症,术者要具备良好的美学观点,科学评估,微创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文综述了下颌角肥大整形的术式选择与并发症的处理。

  • 标签: 下颌角肥大 截骨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优先正颌正畸联合矫治成人性牙颌面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用手术优先方案矫治217例(男97例,女120例,年龄18~38岁,平均23.6岁)性牙颌面畸形患者。术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头颅三维CT,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根据畸形情况分别用上颌Le Fort Ⅰ型截、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上颌前牙根尖下截、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颏部截等手术矫正颌畸形,术后2周进行正畸治疗。结果术中下颌骨折5例(2.3%)术中行坚强内固定后愈合良好,术后下唇麻木124例(57.1%), 98例在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26例麻木范围减小,症状缓解。9例(4.1%)患者术后出现暂时开现象,经颌间牵引1个月后开消失。所有患者均无骨坏死、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其他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手术后均完成正畸治疗,治疗周期6~15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较为满意的面形和咬合关系,效果满意。结论手术优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方案矫治治成人性牙颌面畸形可行,能更快获得面部轮廓和咬合功能改善,降低正畸治疗难度、缩短治疗时间,临床疗效满意,患者更易接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牙颌面畸形 手术优先 正颌外科 错畸形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种数字化下颌角截导板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交替分配到A、B 2组,A组为常规导板组,B组为新式导板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针对患者情况和要求设计个性化下颌角截线和截导板。A组以下颌截除部分设计截导板(常规导板),B组以下颌保留部分设计截导板(新式导板),并三维打印出截导板。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入路,术中用截导板引导双侧下颌角弧形截。术后1周内同样对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并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下面部形态。比较2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时间、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及术前设计与术后1周内三维重建模型下颌下缘的偏差。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其中A组10例,年龄(24.3±2.3)岁(20~31岁);B组10例,年龄(24.6±2.2)岁(22~30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角截,无骨折、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A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时间为(18.1±1.0) min,明显长于B组的(14.2±1.4) min(P<0.05)。A组和B组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分别为(107.9±12.5) ml和(112.1±13.8) ml(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的偏差:A组下颌下缘前部偏差值为(2.7±1.2) mm,明显大于B组的(1.6±0.9) mm (P<0.05);A、B 2组中部偏差值分别为(1.9±0.7) mm和(1.8±0.8)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后部偏差值为(2.8±1.1) mm,明显大于B组的(1.8±0.8) mm (P<0.05)。结论数字化截导板辅助下颌角截术,可以实现精确截,降低手术难度;新式截导板在术中就位更容易,固定更稳定,手术效率和截准确性高于常规截导板。

  • 标签: 截骨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下颌角肥大 数字化手术导板 三维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穿孔介导的局部基因治疗对兔下颌牵引区新生痂中Wnt3a和β -连环蛋白(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2019年9—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实验室进行实验,新西兰大白兔48只分为对照组、基因治疗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6只。3组动物双侧下颌后4 d以0.8 mm/d速度行下颌牵引,连续牵引7 d进入固定期。对照组只行牵引;基因治疗组在牵引开始时在牵引区局部注射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并给予电穿孔刺激;生理盐水组在牵引开始时,在牵引区局部注射与基因治疗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后,施加电穿孔刺激。3组分别于牵引结束、固定7、14、28 d取牵引区新生痂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查Wnt3a和β-catenin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Wnt3a和β-catenin主要定位于痂组织的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胞质和胞核中。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查结果显示,Wnt3a和β-catenin表达在牵引结束时达高峰,随着牵引张力的消失,逐渐降低。经基因治疗干预后,Wnt3a和β-catenin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基因治疗组在各时点Wnt3a、β-catenin表达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3,P<0.01)。结论基因治疗促进牵引区新生痂Wnt3a和β-catenin表达,以此调节重建系统的平衡,从而促进牵引区新生成。

  • 标签: 骨痂 基因治疗 牵引成骨 Wnt3a β-连环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