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I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68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39例,年龄24~78(48.62±10.28)岁。其中WHOⅠ级脑膜瘤52例(低级别组),WHO Ⅱ级12例、WHO Ⅲ级4例(高级别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结合DW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MRI征象以及DWI特点;比较两组患者脑膜瘤实质和瘤周水肿部位ADC值以及肿瘤实质与对侧脑白质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利用ROC曲线分析最佳rADC值对低、高级别脑膜瘤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级别组脑膜瘤边缘不规整、强化不均匀、边缘水肿区、脑膜尾征和囊变、坏死、钙化区等影像学征象发生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脑膜瘤,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52例低级别组脑膜瘤中,有38例DWI、ADC均呈等信号,14例DWI呈稍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16例高级别组脑膜瘤实质部分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而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区呈高信号。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肿瘤实质部分ADC值分别为(0.94±0.14)×10-3、(0.73±0.11)×10-3 mm2/s,rADC值分别为(1.16±0.18)×10-3、(0.95±0.14)×10-3 mm2/s,低级别组脑膜瘤实质部分ADC和rADC值均明显高于高级别组脑膜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91、4.277, P值均<0.01);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的瘤周水肿区域ADC分别为(1.82±0.19)×10-3、(1.88±0.21)×10-3 mm2/s,rADC值分别为(2.29±0.24)×10-3、(2.38±0.29)×10-3 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rADC值诊断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的最佳临界点为1.035×10-3 mm2/s,其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87.5%。结论常规MRI结合DWI中ADC值的测量对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老年(60~7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联合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在静脉溶栓后2 h启用静脉泵入替罗非班,首先0.4 μg/(kg·min)持续30 min,然后0.1 μg/(kg·min)持续24 h。有效性终点包括治疗后7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安全性终点包括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发病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共纳入12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位年龄68岁(范围60~75岁),男性73例(58.9%),女性51例(41.1%)。替罗非班组62例(50%),非替罗非班组62例(50%)。中位基线NIHSS评分14分,共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5.6%),其中2例为有症状颅内出血(1.6%)。发病后90 d随访显示,68例(54.8%)转归良好,56例(45.2%)转归不良,其中4例(3.2%)死亡。替罗非班组治疗后7 d时NIHSS评分[(5.52±4.79)分对(7.35±3.80)分;t=2.357,P=0.020]、90 d时转归良好率(64.5%对45.2%;χ2=4.689,P=0.030)均显著优于非替罗非班组,而出血性转化发生率(4.8%对6.5%;P=1.000)、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1.6%对1.6%;P=1.000)以及90 d病死率(3.2%对3.2%;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和改善转归,而且不会增高出血性转化、有症状颅内出血以及死亡风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替罗非班 治疗结果 颅内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出现再闭塞。研究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及替罗非班组,每组42例。常规组患者在溶栓基础上予以强化降脂、改善侧支循环、控制血糖及早期康复治疗等常规治疗,溶栓24 h后无颅内出血者加用阿司匹林口服,0.1 g/d,共90 d。替罗非班组患者溶栓后再闭塞时静脉泵入替罗非班,剂量为0.4 μg/(kg·min),持续30 min后改为0.1 μg/(kg·min),至溶栓24 h时复查颅脑CT,有颅内出血者停用替罗非班,无颅内出血者继续静脉泵入,共持续24 h;随后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剂量为0.1 g/d,共90 d。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7 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确替罗非班治疗有效性;比较2组患者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治疗90 d内死亡率,明确替罗非班治疗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危险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梗死部位、TOAST分型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7 d时NIHSS评分分别为(10.05±4.73)分、(7.93±4.68)分,治疗90 d时mRS评分分别为(3.48±1.48)分、(2.55±1.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时预后良好率分别为21.4%、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常规组和替罗非班组患者颅内出血率分别为4.76%、7.14%,sICH发生率均为2.38%,死亡率均为2.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 标签: 脑梗死 阿替普酶 替罗非班 溶栓后再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神经内科收治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年龄及是否溶栓分为三组:年龄≥80岁且溶栓的为高龄溶栓组46例,年龄≥80岁未溶栓的为高龄非溶栓组62例,年龄<80岁且溶栓的为低龄溶栓组90例。高龄溶栓组分别与高龄非溶栓组、低龄溶栓组比较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及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发病90 d时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定预后。结果高龄溶栓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预后良好率优于高龄非溶栓组,但差于低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颅内出血转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90 d病死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溶栓组与低龄溶栓组颅内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及90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治疗≥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静脉溶栓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神经内科收治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年龄及是否溶栓分为三组:年龄≥80岁且溶栓的为高龄溶栓组46例,年龄≥80岁未溶栓的为高龄非溶栓组62例,年龄<80岁且溶栓的为低龄溶栓组90例。高龄溶栓组分别与高龄非溶栓组、低龄溶栓组比较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及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发病90 d时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定预后。结果高龄溶栓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预后良好率优于高龄非溶栓组,但差于低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颅内出血转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90 d病死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溶栓组与低龄溶栓组颅内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及90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治疗≥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静脉溶栓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