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的胶质神经神经肿瘤部分引入更多分子遗传学标准;新增了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特征和核簇的弥漫性胶质神经肿瘤、黏液样胶质神经肿瘤、多结节空泡状神经肿瘤;废弃了间变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副神经节瘤归入颅神经及椎旁神经肿瘤。本文对以上变更作简要解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肿瘤(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及病理会诊确诊的5例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肿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2~53岁(中位年龄11岁),其中小于16岁患者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颅内和椎管内弥漫性结节性软脑膜增厚和强化,部分囊性变,伴或不伴脑实质受累。临床诊断炎性病变3例,描述性占位性病变2例。光镜下,肿瘤在软脑膜内呈弥漫性或巢团状生长,5例中3例表现为低或中等密度的形态单一的少突胶质细胞样肿瘤细胞,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2例细胞密度较高,轻-中度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可见,并见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5例肿瘤均突触素、Olig2阳性,IDH1、H3 K27M阴性;4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局灶阳性,1例NeuN部分阳性,Ki-67阳性指数1%~35%。分子遗传学显示:4例BRAF融合基因阳性,2例染色体1p缺失、19q完整,3例未见到1p及19q杂合性共缺失。5例患者术后随访13~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例患者27个月后死亡,余4例患者无肿瘤进展证据。结论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肿瘤罕见,且极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炎性病变相混淆,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形态学、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以避免误诊耽误治疗。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染色体缺失 DNA突变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作者: 姚晓黎 商慧芳 李晓光 陈嬿 张旻 牛琦 邹漳钰 杨洵哲 王俊岭 李存江 卢德宏 卢家红 黄旭升 樊东升 崔丽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广州 51008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成都 61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10073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上海 20004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30,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内科,南京 210029,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福州 35000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53,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北京 10085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100191
  • 简介:摘要第30届国际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病会议于2019年12月4—6日在澳大利亚珀斯召开。本文主要介绍本次会议的临床研究,包括流行病学、非运动症状、辅助检查与生物标志物等,而基础研究包括基因组学与遗传学、蛋白质代谢异常、神经免疫与炎症、突触病理和临床前治疗策略等内容。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运动神经元病 会议
  • 简介:摘要临床神经病理学作为神经病学和病理学的桥梁学科,其亚专科建设是临床病理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神经影像等相关专业医师的培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神经病理基本功的训练、病理与临床的结合、病理与影像的结合以及专业知识的更新四个方面阐述了临床神经病理学亚专科建设的重点。临床神经病理诊断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效果,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做好临床神经病理学亚专科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临床神经病理诊断的水平,助力我国脑科学的进步。

  • 标签: 神经病理学 神经病学 病理学
  • 简介:摘要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和神经外科技术尤其是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立体定向活检手术逐渐成为神经系统疑难病例精确诊断的有力手段。病理科将接收越来越多的活检小标本,并面对各种各样的非肿瘤性病变以及处于早期的病变。病理医师如何迎接挑战,突破瓶颈?该文从神经病理基本病变的识别,紧密结合临床、影像及实验室检查以及密切关注分子生物学新进展三方面介绍作者在神经病理诊断实践中的体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2014—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集的4例中枢神经系统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分别进行临床资料分析、HE染色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患者年龄在20~35岁之间,3例病灶位于颅内,1例位于椎管内。镜下改变呈双相结构,即未分化的小细胞与透明软骨岛混合存在,另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及钙化、骨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SOX9,小细胞区域表达CD99、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KX3.1,软骨区域表达S-100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和结蛋白等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10%~20%。在分子特征方面,有3例扩增出HEY1-NCOA2融合基因产物,均为HEY1基因的第4号外显子和NCOA2基因的第13号外显子融合。2例术后获得随访信息,分别随访8个月及2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证据。结论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特殊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改变。除了SOX9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新近发现NKX3.1也可作为相对特异的标志物,同时RT-PCR能更准确检测出分子学改变。综合考虑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对于诊断该类罕见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软骨肉瘤 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