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64岁。右乳癌术后7年余,右腋下淋巴结清扫术后5年余,右乳癌补根治术后2年余。2021-10-26于我院复查彩超示:双侧乳房切除术后改变,右上臂内侧低回声团块。于2021-10-27于我院门诊局麻下行“右上臂肿物切除术”,我院病理诊断为“转移性乳腺癌”。乳腺癌上臂淋巴转移临床少见,特分享此病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识别肝转移瘤的位置与分布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诊转移性肝癌的患者,定义为肝转移瘤组。同期我院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多层螺旋CT图像表现特点。结果肝转移瘤组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肝转移瘤组和对照组肝门静脉主干、右支、左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直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可以获得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肝静脉与肝门静脉的空间关系。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肝转移瘤 血管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发病率随增龄增加,但部分老年患者由于高龄、体能状态差、并发症多等原因不能耐受一线标准方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的治疗。老年综合评估可判断适合标准剂量R-CHOP的老年患者;还有一些减低毒性方案可尝试;各类新型药物的出现也为老年DLBCL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老年综合评估 药物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①40例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中位年龄41(14~67)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36例(90.0%),IPI评分中高危、高危23例(57.5%);25例(62.5%)有B症状,发热最为常见,其次为消瘦、盗汗;38例(95.0%)有结外侵犯;25例(62.5%)LDH升高;25例(62.5%)Ki-67≥80%;ALK阳性22例(55.0%),中位年龄29(14~67)岁,ALK阴性18例(45.0%),中位年龄51.5(19~67)岁,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②40例患者均接受化疗,采用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18例,ECHOP(依托泊苷+CHOP)方案12例,其他方案10例;26例(65.0%)获得完全缓解(CR),ALK阴性(P=0.029,OR=13.458)和Ki-67≥80%(P=0.04,OR=14.453)是CR的独立影响因素,ECHOP方案的CR率高于CHOP方案[83.3%(10/12)对38.9%(7/18),P=0.026]。③LDH水平、IPI评分、ALK表达情况以及化疗方案的选择对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CL发病男性居多,青少年至中老年均有发病,ALK阳性中年轻患者居多,诊断时临床分期晚,多数患者有结外侵犯,半数以上患者有B症状、LDH升高、Ki-67高表达;ALK表达与否、Ki-67表达水平以及化疗方案的选择可影响疗效,LDH水平、IPI评分、ALK表达与否以及化疗方案的选择可影响PFS和OS;ECHOP是较优的化疗方案,可改善预后。

  • 标签: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北京医院2008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5岁及以上(年龄47~85岁)中老年AITL患者33例,中位年龄64岁,男性54.5%(18例)。收集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及生存资料,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客观有效率(ORR);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26.0个月(8.5~43.5个月),1年总生存率66.7%(22例),3年总生存率45.5%(15例),5年总生存率24.2%(8例)。一线CHOP样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ORR为65.5%(19/29),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20/3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Barthel评分≥90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贫血、淋巴瘤预后指数(IPI)评分4~5分、接受西达苯胺治疗是影响中老年AITL患者5年生存率的预后因素(χ2值分别为5.103、4.306、6.004、4.030、6.348、4.080,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和接受西达苯胺治疗是影响中老年AITL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OR=0.313、4.964,均P<0.05)。西达苯胺治疗组[12例(36.4%)]患者总生存时间优于无西达苯胺组[21例(63.6%)]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TL临床特征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初诊多为晚期,5年总生存率较低,60岁以上老年患者预后较差,西达苯胺可改善患者总生存率。

  • 标签: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muscle plane block, TAPB)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lymphocyte ratio, PLR)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B+全身麻醉组(TAP+GA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每组50例。TAP+GA组和GA组分别在超声引导TAPB辅助全身麻醉和单纯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芬太尼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72 h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和NLR、PLR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48 h VAS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及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A组比较,TAP+GA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和PLR、NL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A组比较,术后24、72 h TAP+GA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和PL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外周血N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 TAP+GA组外周血NLR明显低于GA组(P<0.05)。TAP+GA组术后24、48 h 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GA组(P<0.05),TAP+GA组术后恶心呕吐次数明显少于G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及术后肺部感染、吻合口瘘、肠梗阻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APB辅助全身麻醉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NLR水平,且可以改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 标签: 腹横肌平面阻滞 胃癌根治术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