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确认洁净区使用消毒消毒方式,保证对洁净区的有效消毒。方法选取新洁尔灭和过氧乙酸对洁净区进行消毒,取样检测微生物限度并检测消毒残留,考察消毒面积、接触的不同材质、消毒作用时间对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采用任一种消毒,每4平方米更换1次完全浸湿消毒的无尘抹布,消毒与待消毒界面接触5 min后,微生物消杀效果最佳;使用清洁剂进行二次擦拭后,消毒残留量不影响人员健康及产品质量。结论确定了适用于洁净区有效消毒消毒方式。

  • 标签: 洁净区 消毒 消毒药(剂) 环境,受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应用于硬式内镜器械清洗消毒控制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110套硬式内镜器械作为本次研究管理对象,将其按时间先后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5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理,观察组给予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分别对比两组管理质量评分以及器械耗损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管理组管理质量各指标评分明显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对比两组器械耗损情况,对照组总耗损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硬式内镜器械清洗消毒质量控制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可促使管理质量提升,并降低器械耗损率。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管理 硬式内镜器械 清洗消毒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PDCA 循环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有效性。 方法: 201 7 年 1 月至 2018 年 7 月 期间,消毒供应室还未执行 PDCA 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将其设立为常规组(样本管理资料 =100 份), 2018 年 8 月至 2020 年 5 月 开始执行 PDCA 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将其设立为研究组(样本管理资料 =100 份)。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共 16 名。对比分析两组护理管理工作质量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消毒工作质量、环境管理质量、包装质量以及医疗器械管理相较于常规组而言, 均 获得了显著的优化效果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P < 0.05 )。 结论: 针对医院消毒供应室执行 PDCA 循环护理管理工作模式,可将 不良事件发生率 以及护理工作质量均优化至最佳状态范畴以内,存在着较大的推广以及应用价值。

  • 标签: PDCA 循环 消毒供应室 护理管理 管理效果 工作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糖尿病患者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疗效。方法将我院90例2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糖尿病基础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中医治未病思想干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TC、TG、LDL-C、FBG、HDL-C指标均显著改善于治疗前;治疗后的指标改善效果比较,观察组更优;观察组的显效率为7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89%,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结论对2糖尿病患者采用治未病理念,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也较少。

  • 标签: 治未病理念 2型糖尿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运动康复锻炼在2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2糖尿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糖尿病护理和出院后随访。康复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心肺运动实验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运动康复锻炼。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体质量指数(BMI)。结果康复组患者在进行3个月的运动锻炼后,其BMI、TG、HDL-C、PBG、FBG和HbA1C值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较常规的教育和随访,心肺运动康复锻炼对于改善2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BMI等有更好的效果。

  • 标签: 2型糖尿病 心肺运动 运动康复锻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环芳烃(PAHs)暴露对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课题组于2014年在山西省建立的自然队列人群中经病理学确诊的564名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人口学特征、HPV感染相关因素等基线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液中的1-羟基芘浓度以界定PAHs的暴露水平。于基线和24个月随访时应用导流杂交技术进行HPV分检测,并以此确定HR-HPV的转归情况(持续感染、阳转阴、阴转阳和持续阴性)。结果564名研究对象中共有483名完成了随访,随访率为85.6%(483/564),其中,持续感染率为52.4%(75/143)、同型持续感染率为35.1%(51/143)、阳转阴率为47.6%(68/143)、阴转阳率为19.7%(67/340)、持续阴性率为80.3%(273/340)。PAHs高暴露组HR-HPV持续感染率(aRR=3.22,95%CI:1.85~5.62)和阴转阳率(aRR=2.84,95%CI:1.64~4.94)均高于低暴露组,而HR-HPV持续阴性率则低于低暴露组(aRR=0.55,95%CI:0.43~0.70)。经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PAHs暴露对HR-HPV持续感染和同型持续感染的影响呈上升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而对阴转阳和持续阴性的影响分别呈上升和下降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结论PAHs高暴露可促进HR-HPV持续感染和同型持续感染的发生,积极预防和控制PAHs的暴露对于阻止HR-HPV感染的发生和持续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多环芳烃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转归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转归特点及阴道微环境因子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从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社区队列中,选取HR-HPV感染、经病理学诊断为正常宫颈的421名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24个月的随访。在收集基线资料的基础上,应用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检测试剂盒测定阴道微环境因子,采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HPV感染状况。根据基线和随访24个月后HR-HPV的感染状况,描述HR-HPV感染的转归特征,并探讨阴道微环境因子对HR-HPV感染转归的影响。结果在390名完成24个月随访的HR-HPV感染女性中,HR-HPV持续感染率居前5位的型别依次为HPV16(24.1%)、HPV58(22.2%)、HPV53(21.7%)、HPV52(20.0%)和HPV39(11.8%)。阴道pH值(aOR=1.74,95%CI:1.08~2.80)、唾液酸苷酶(aOR=2.70,95%CI:1.52~4.83)和白细胞酯酶(aOR=3.41,95%CI:2.13~5.44)异常可增加HR-HPV持续感染的风险,其中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异常均可增加同型和异型HR-HPV持续感染的风险。结论HPV16容易发生持续感染,阴道pH值、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异常可增加HR-HPV持续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异常作用更为明显。

  • 标签: 阴道微环境因子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HPV(HR-HPV)感染状态下阴道微环境因子联合检测对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的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优检测组合模式。方法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社区队列中选取正常宫颈(NC)女性623人和CINⅠ患者303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检测方法检测阴道微环境因子,采用导流杂交法进行HPV分检测。采用SAS 9.2及SPSS 23.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在经主成分分析获得阴道清洁度、pH值、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为阴道微环境主要代表性因子的基础上,对以上4种因子基于logistic回归原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单项检测灵敏度以pH值最高(76.2%),特异度以唾液酸苷酶最高(90.9%),联合检测以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和pH值+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4种组合的ROC曲线下的面积较高,分别为0.714、0.719、0.713和0.709。进一步结合HR-HPV感染状况,通过逼近理想排序法对4种组合模式的诊断效果进行优化分析后显示,HR-HPV阳性组以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的联合检测最佳(Ci=0.585),而HR-HPV阴性组则为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Ci=0.641)。结论阴道微环境因子的联合检测可用于CIN Ⅰ的辅助诊断,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联合检测对HR-HPV阳性女性CIN Ⅰ的诊断价值较大,而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的联合检测对HR-HPV阴性的CIN Ⅰ诊断意义更大。

  • 标签: 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 阴道微环境因子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优化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叶酸与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1)转归的关系及其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交互作用。方法基于2014年6—12月在山西省介休市和阳曲县建立的已婚妇女社区队列,选取经病理学诊断为CIN1的5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2个月后再次行病理学检查,根据CIN1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CIN1消退组、持续和进展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血清叶酸与CIN1转归的关系,采用相加模型分析血清叶酸与HR-HPV感染的交互作用。结果564例患者中,479例再次行病理学检查,CIN1消退组331例,持续和进展组148例。CIN1消退组与持续和进展组患者的血清叶酸分别为(18.890±8.360)和(15.640±5.55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37, P<0.001)。154例患者检出HPV感染,其中148例为HR-HPV感染,6例为低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消退组与持续和进展组在年龄、被动吸烟、清洗阴部频率、性生活后清洗、换洗内裤频率、血清叶酸及HR-HPV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洗阴部频率(OR=0.422,95%CI为0.238~0.750)、换洗内裤频率(OR=0.574,95%CI为0.355~0.928)、血清叶酸(13.06~16.78 nmol/L:OR=4.806, 95%CI为2.355~9.810;≤13.05 nmol/L:OR=8.378,95%CI为4.024~17.445)、HR-HPV感染(OR=1.852,95%CI为1.170~2.933)是CIN1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血清叶酸低水平和HR-HPV感染对CIN1持续和进展的相对超额危险度=4.992(95%CI为0.189~9.796),归因危险度=0.552(95%CI为0.279~0.824),交互作用指数=2.632(95%CI为1.239~5.588),血清叶酸≤16.78 nmol/L且HR-HPV感染阳性的aOR=9.055(95%CI为4.878~16.807)。结论低血清叶酸水平可增加CIN1持续和进展的风险,且与HR-HPV感染存在协同作用。

  • 标签: 叶酸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上皮内瘤变 转归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叶酸与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1)转归的关系及其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交互作用。方法基于2014年6—12月在山西省介休市和阳曲县建立的已婚妇女社区队列,选取经病理学诊断为CIN1的5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2个月后再次行病理学检查,根据CIN1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CIN1消退组、持续和进展组。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血清叶酸与CIN1转归的关系,采用相加模型分析血清叶酸与HR-HPV感染的交互作用。结果564例患者中,479例再次行病理学检查,CIN1消退组331例,持续和进展组148例。CIN1消退组与持续和进展组患者的血清叶酸分别为(18.890±8.360)和(15.640±5.55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37, P<0.001)。154例患者检出HPV感染,其中148例为HR-HPV感染,6例为低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消退组与持续和进展组在年龄、被动吸烟、清洗阴部频率、性生活后清洗、换洗内裤频率、血清叶酸及HR-HPV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洗阴部频率(OR=0.422,95%CI为0.238~0.750)、换洗内裤频率(OR=0.574,95%CI为0.355~0.928)、血清叶酸(13.06~16.78 nmol/L:OR=4.806, 95%CI为2.355~9.810;≤13.05 nmol/L:OR=8.378,95%CI为4.024~17.445)、HR-HPV感染(OR=1.852,95%CI为1.170~2.933)是CIN1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血清叶酸低水平和HR-HPV感染对CIN1持续和进展的相对超额危险度=4.992(95%CI为0.189~9.796),归因危险度=0.552(95%CI为0.279~0.824),交互作用指数=2.632(95%CI为1.239~5.588),血清叶酸≤16.78 nmol/L且HR-HPV感染阳性的aOR=9.055(95%CI为4.878~16.807)。结论低血清叶酸水平可增加CIN1持续和进展的风险,且与HR-HPV感染存在协同作用。

  • 标签: 叶酸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上皮内瘤变 转归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作者: 孙振璐 牟晓东 刘虹 张瑞卿 徐迎春 宫连凤 刘娟 高巧 董兆静 王佶 马学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0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64003,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64003,烟台市奇山医院 26400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 05001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中国科学院生物安全大科学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016年山东省烟台地区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的病原谱组成特点,分析烟台HFMD病原谱中柯萨奇病毒A组6(coxsackie virus A group 6 type, CV-A6)流行株的进化及VP1区重要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情况。方法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对2016年烟台地区采集于HFMD患者的738份样品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核酸检测和分子定型,统计各型EV阳性标本数量及比例。根据EV的优势型别,选取8株CV-A6进行VP1区扩增,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然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738份标本中检出EV 460份,主要病原构成为柯萨奇病毒A组16(coxsackie virus A group 16 type, CV-A16)(56.09%,258/460)、肠道病毒A组71(enterovirus A group 71 type, EV-A71)(13.48%,62/460)、柯萨奇病毒A组10(coxsackie virus A group 10 type, CV-A10)(10.65%,49/460)、CV-A6(9.57%,44/460)、柯萨奇病毒A组4(coxsackie virus A group 4 type, CV-A4)(1.96%,9/460)。其中成功分离到8份CV-A6阳性标本毒株,并进行了全长VP1区核苷酸序列分析,8株CV-A6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核苷酸相似性为96.12%~100%,氨基酸相似性为97.78%~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8株CV-A6烟台株均属于D基因中的D3基因亚型。与参考株CVA6-Gdula-AY421764相比,烟台市CVA16分离株VP1第10、14、174、194、279、283、305位氨基酸出现突变。结论CV-A16、EV-A71、CV-A10、CV-A6是引起2016年烟台地区HFMD发病的常见病原体,本次分离到的CV-A6均属于D基因中的D3基因亚型。

  • 标签: 手足口病 病原谱 柯萨奇病毒 系统进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