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自组织神经网络为长寿研究选择对照组,以改进长寿基因研究设计。方法本研究基于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与全国死因监测数据融合形成的自然人群队列,纳入年龄≥90岁的老年人或年龄<80岁且已死亡的汉族人群(对照组),排除死于伤害、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的个案,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方法,通过多次迭代和自组织聚类,选取人口学特征、患病、生活习惯、社会行为、精神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相似的≥90岁老年人和对照组,开展全基因组测序。研究采用PLINK 1.9软件评估测序数据质量,开展常染色体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长寿的logistic回归,用Q-Q图可视化SNPs与长寿关联的P值。结果研究从基线177 099例调查对象中筛选出1 019例人群基因组样本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其中长寿组517例、对照组502例。长寿组和对照组在吸烟、饮酒、饮食、睡眠时长、血脂水平和自评口腔健康状况总体相似,在社会经济状况、身体活动时间、BMI和自评健康状况差异较大。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经质控,4 618 216个SNPs进入关联分析。长寿组相关SNPs分析结果P值的Q-Q图显示在P值1e-4的区域有明显小于预期P值的富集,P<1e-7区域也检出了显著信号。结论自组织神经网络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从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中有真实死亡年龄和死亡原因的样本中选取长寿对照样本,提高长寿基因组关联分析检验效能。本研究为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筛选样本开展病例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 标签: 长寿 队列 巢式病例对照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预测模型评估实现我国常见危险因素对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早死概率的影响。方法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估算的中国数据,计算各个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分值,采用比例变化模型估计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不可归因死亡例数,并预测2030年该疾病的死亡例数、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结果根据危险因素在1990—2015年的自然变化趋势,203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例数(612.44万例)和死亡率(428.53/10万)较2015年将分别增长59.92%和52.87%;2030年我国男性和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死概率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男性由11.43%降至11.28%,女性由5.79%降至4.43%。如果到2030年所纳入危险因素全部达标,可避免228. 92万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在单个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的情况下,血压、总胆固醇和细颗粒物暴露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可分别减少死亡133.28、60.91和30.68万例。其中,血压控制对缺血性心脏病和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贡献最大,分别可减少67.73和39.11万例的死亡。结论危险因素的控制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意义较大,如果2030年所有危险因素的控制目标均实现,可降低心脑血管的疾病负担。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卒中 死亡率 危险因素 早死概率
  • 简介:摘要目的估计不同危险因素控制场景下我国恶性肿瘤的死亡水平和过早死亡概率,以及实现过早死亡概率防控目标的情况。方法基于国内外规划文件提出的恶性肿瘤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目标,设定多种危险因素控制场景。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的结果,计算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分值,根据比较风险评估理论将恶性肿瘤的死亡数分成可归因和不可归因两部分。采用比例变化模型估计出未来危险因素暴露和恶性肿瘤的不可归因死亡数,进而估计2030年恶性肿瘤的死亡水平和过早死亡概率。分析均通过R 3.6.1软件实现。结果如果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按1990-2015年变化趋势发展,2030年我国恶性肿瘤的死亡数、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分别为361.87万例、153.96/10万和8.92%。如果所有危险因素控制达标,2030年恶性肿瘤的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7.57%。结论危险因素控制对于降低恶性肿瘤死亡和过早死亡负担具有重要作用,但恶性肿瘤过早死亡概率的下降情况与实现规划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 标签: 恶性肿瘤 危险因素 预测 疾病负担 死亡 过早死亡概率 标化死亡率
  • 作者: 徐晓慧 杨静 王黎君 殷鹏 刘江美 董文兰 王薇 王璇 秦莉 周脉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防控室,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教与国际合作室,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登记与死因监测室,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危险因素监测室,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肥胖与代谢室,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研究中国人群高血清LDL-C归因死亡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方法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7)中国及各省数据,由人群归因分值(PAF)、归因死亡数及DALY,描述2017年高血清LDL-C对中国分性别、年龄别、疾病和不同省份人群归因死亡及伤残负担,利用GBD世界标准人口做标化后比较各组死亡率及DALY率。结果2017年中国人群全死因死亡中归因于高血清LDL-C的人数为862 759人,占8.25%。归因死亡人数中有705 355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IHD),占81.76%,其余18.24%死于缺血性卒中(IS)。高LDL-C对IHD死亡的PAF为40.30%,对IS死亡的PAF为18.49%。女性归因死亡比例高于男性,吉林省最高为13.70%,浙江省最低为4.65%。中国人群高LDL-C归因死亡率为61.08/10万,男性标化归因死亡率高于女性。高LDL-C造成的DALY为1 816.21万人年,其中归因IHD的DALY为1 394.15万人年,占76.76%。DALY率为1 285.83/10万,标化DALY率最高的省份为黑龙江省,最低为浙江省。人群死亡归因分值、归因死亡人数、归因死亡率及归因DALY率均在>70岁人群较高,DALY在50~69岁年龄组最高,为856.18万人年。结论血清高LDL-C对中国人群归因死亡及伤残负担影响较大,且具有性别、年龄及省间差异。

  • 标签: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人群归因分值 死亡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