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硬核白内障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规治疗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硬核白内障患者,本次实验在2019年4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2月,实验对象共计90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出现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95.56%及84.44%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低,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6.67%及15.56%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几率,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高,差异较为凸显,(p<0.05)。结论:在硬核白内障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规治疗的效果相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有待提升,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提高硬核白内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

  • 标签: 硬核白内障 常规治疗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干眼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2月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年龄相关白内障患者106例(129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加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对患者分别行术前及术后1d、1w、1个月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FL)检查、和自觉症状评分。结果白内障术后干眼主观症状增加、BUT明显缩短、FL明显增多。至术后1个月,对照组干眼主观症状、BUT与术前相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w干眼主观症状、BUT和FL已接近术前水平(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干眼主观症状更轻、BUT更长、FL更少(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早期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可有效改善干眼症状、恢复泪膜稳定性,缩短眼表功能修复时间。

  • 标签: 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 白内障术后 干眼
  • 简介:文艺研究与掷铜板──文艺随机琐议之二刘文波文艺研究领域长期受一种社会学影响,特别推崇严格的甚至是机械的决定论。一种叫人心动的大圆满与我们站立的脚下之间由铁的必然与无可怀疑的确定性所连接。文艺理论顺应这一强大势头也成了由唯一、精确、排他为骨架...

  • 标签: 文学艺术 文艺家 文艺研究 艺术精神 《西厢记》 不确定性
  • 简介: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当下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并且还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创新教学策略,进而落实于课堂教学中达到不断提升教学有效的目的。而如何应用当下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如何创新教学策略是当前历史教师教学中重点研究的课题。

  • 标签: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和疗效。方法回顾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30%),技术成功率91.8%(45/49),11例(22.4%,11/49)因严重限流血管夹层或非限流夹层,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1/49)患者发生症状脑梗死,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例(4.1%,2/49)患者发生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1例(2.0%,1/49)患者发生非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38例(77.6%,38/49)患者获得影像随访,中位影像随访时间6个月,发生2例再狭窄(1例症状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5.3%(2/38)。结论DCB治疗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安全良好,短期随访卒中复发率低,提示可能具有较好可行、安全和疗效。

  • 标签: 放射学,介入性 颅内动脉硬化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归脾汤加减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脾不统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队列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2月太和县中医院120例ANVUGIB脾不统血证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先予以注射用奥美拉唑静脉注射,后改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归脾汤加减。2组均治疗7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尿素酶-谷氨酸脱氢酶法检测BUN,免疫比浊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期间,2组各有2例患者退出研究,最终各有58例纳入疗效统计。观察组治疗后主症、次症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73、4.45、7.98,P<0.05)。观察组治疗后HCT[(41.25±5.03)%比(38.19±5.26)%,t=2.95]、Hb[(81.09±5.23)g/L比(78.39±5.37)g/L,t=2.7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BUN[(4.38±0.96)mmol/L比(5.39±1.13)mmol/L,t=5.1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T[(12.48±0.67)s比(13.22±0.73)s,t=5.69]、APTT[(24.66±2.29)s比(27.78±2.04)s,t=7.75]低于对照组(P<0.01),FIB[(3.68±0.62)g/L比(3.41±0.74)g/L,t=2.1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54/58)、对照组为79.3%(46/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3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2/58)、观察组为1.7%(1/5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559)。结论在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基础上服用归脾汤加减可明显改善ANVUGIB脾不统血证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体循环血容量不足的相关症状、体征,提高止血效率,减少再出血风险,且不增加患者用药安全风险。

  • 标签: 归脾汤 上消化道出血 非静脉曲张 临床疗效 脾不统血 奥美拉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