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腭裂手术治疗包括修补裂晾、增加软腭长度、缩小咽腔和软腭上提4十部分.单纯修补裂晾对于功能恢复常不理想.我院近年来于腭裂修复中采用咽侧做横切口、纵形缝合的咽成形,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遭如下。

  • 标签: 成形术 腭裂修复术 软腭 同期 咽腔 横切口
  • 简介:摘要本研究采用我中心在回肠W形原位膀胱和Studer膀胱基础上改良的新式回肠原位膀胱(Urumqi膀胱)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1(54~66)岁。病程1个月至3年。5例为初发患者,3例有≥2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史。6例为多发肿瘤,大小0.5~2.5 cm。2例为单发肿瘤,大小均为3.0 cm。术前经PET-CT检查无远处转移和盆腔淋巴结肿大,无上尿路积水。膀胱镜检查示尿道通畅,无可疑肿瘤。术前病理检查结果: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6例,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2例。所有手术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距回盲部15 cm处截取回肠50 cm,自右侧端顺时针向内侧卷曲成近圆形,左侧末端留10 cm,其余40 cm回肠形成3段、每段约13 cm的肠管,将其去管化形成新膀胱,将末端10 cm肠管从乙状结肠前方跨过,与左侧输尿管吻合,右侧输尿管与新膀胱右侧顶部吻合,尿道与新膀胱吻合。术后随访3~12个月。4例出现轻度尿失禁,术后12个月均完全尿控;7例无输尿管反流,1例术后12个月仍有左侧输尿管轻度反流。8例术后复查排泄性膀胱造影示膀胱排空效果满意,残余尿阴性,膀胱容量250~400 ml。复查胸部CT、泌尿系CT及腹部超声示无上尿路积水,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尿流改道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根管治疗联合术后修复对牙髓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牙髓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以传统治疗方法干预,观察组以根管治疗联合术后修复干预,对比患者的疗效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相比,p>0.05;治疗后7d,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p

  • 标签: 根管治疗 术后修复 牙髓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和胫骨高位截骨治疗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间62例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观察组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疼痛情况、膝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情况、膝关节功能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应用腓骨近端截骨进行治疗,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患者恢复时间较快,造成的创伤较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腓骨近端截骨术 胫骨高位截骨术 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闭式引流对胸腔积液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60例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而观察组患者采取胸腔闭式引流引流胸腔积液。治疗结束后,观察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各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采用胸腔闭式引流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7.50%,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总引流量与对照组患者的总引流量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积液吸收时间为(5.5±2.0)d、胸闷消失时间为(2.0±0.8)d、住院时间为(10.0±1.8)d都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胸膜增厚度平均为(5.5±2.1)mm明显薄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者无1例发生血胸、气胸及胸膜反应,仅有5例患者出现胸膜增厚,而对照组患者1例患者出现血胸、3例患者出现气胸、2例患者出现胸膜反应,高达21例患者出现胸膜增厚,即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式胸腔引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为治疗胸腔积液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腔闭式引流术 胸腔积液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气压弹道碎石和钬激光碎石的疗效。方法选取患者130例,根据患者意愿,其中65例采用钬激光进行碎石,为实验组;另外65例患者采用气压弹道碎石,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并发症等,分析其疗效。结果实验组碎石效果较好,术后检查时未发现明显的结石残留,患者中和术后出血少,手术时间较短;而对照组患者中出血现象严重,术后迟发性出血病例较多。结论气压弹道碎石和钬激光碎石各有利弊,其中钬激光碎石手术时间短,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气压弹道碎石 钬激光 肾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曲张应用改良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抽取的静脉曲张患者66例,入院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2月,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予以常规手术治疗的33例患者为参照组,予以改良大隐静脉曲张治疗的33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比对治疗效果。结果比对两组患者的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手术用时,研究组与参照组比对后差异呈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比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降低更为显著,与参照组比对后差异呈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静脉曲张应用改良大隐静脉曲张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促使患者快速康复,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 标签: 改良大隐静脉曲张术 静脉曲张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观察小针刀脊神经触激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用磨圆刀口角的小针刀经小关节入路触激神经根鞘膜,使病人突发触电样放电感。利用神经的“逃避”反应,使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得以松解。结果治疗25例,治愈16例,明显好转6例,好转1例,无效2例。有效率92%。结论小针刀脊神经触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很有效的解决粘连方法。

  • 标签: 脊神经触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自然腔道取标本完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数48例,时间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进行传统腹腔镜手术,观察组(24例)进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完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比较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临床治疗采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完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可以减少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应用价值高。

  • 标签: 结直肠癌 腹腔镜手术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 手术指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房颤动(房颤)消融中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患者进行特征性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心内科所有接受房颤消融的患者(1 484例),依据中是否合并室上速分为合并室上速组和未合并室上速组,分析性别、年龄、房颤类型是否与房颤消融中合并室上速的关系。同时,以年龄50岁和65岁为界点,再次进行分层分析。中合并室上速组患者明确机制后同时行慢径改良或旁路消融,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房颤消融中合并室上速共41例(41/1 484,2.76%)。其中,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9例,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2例。女性房颤组合并室上速(25/505)明显高于男性组(16/979,4.95%对1.63%,P<0.001);≤50岁房颤组合并室上速(8/133)的患者明显高于>50岁组(33/1351,6.02%对2.44%,P=0.016);阵发性房颤组合并室上速(29/741)的患者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组(12/743,3.91%对62%,P=0.0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50岁、阵发性房颤是房颤消融中合并室上速患者的高危因素(女性:OR=0.292,95%CI 0.151~0.565,P<0.050;≤50岁:OR=0.301,95%CI 0.131~0.689,P=0.004;阵发性房颤:OR=0.456,95%CI 0.230~0.906,P=0.025)。结论房颤消融中患者应同时行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速,尤其是年龄较轻的女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 标签: 心房颤动 室上性心动过速 消融 性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完全腹腔镜中高位直肠癌根治中应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份至2021年1月份在医院中行完全腹腔镜中高位直肠癌根治治疗的84例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42例。常规腹腔镜手术治疗法用于对照组,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治疗法用于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疼痛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完全腹腔镜中高位直肠癌根治中应用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方法,手术治疗效果好,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推荐在疾病治疗中大力使用。

  • 标签: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完全腹腔镜 直肠癌根治术 疼痛感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诊治的54例AIS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54例患者均给予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治疗,根据预后效果将54例患者划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和预后不良组24例,分析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的术前ASPECT评分相比,预后不良组明显偏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PCT指标、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相比,预后不良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影响AIS患者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有术前ASPECT评分、降钙素原、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NLR指标等。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术 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