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EWBCT)和非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on-Enhanced whole-body computed tomography,N-EWBCT)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的创伤数据库收集了2017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根据其是否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分为EWBCT组和N-EWB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漏诊率、肾功能及预后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共计4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EWBCT组184例,N-EWBCT组275例,结果发现:N-EWBCT组患者的漏诊率明显高于EWBCT组(18% vs. 5%,P值<0.01);EWBCT组和N-EWBCT组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风险比例分别为9% vs. 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N-EWBCT组患者的死亡发生率高于EWBCT组(23% vs. 12%,P=0.002)。结论与非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比较,严重创伤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不会明显增加患者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行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降低其诊断漏诊率和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严重创伤 全身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EWBCT) 漏诊率 急性肾功能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后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与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并探讨其对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功能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CPC)为1~2级,20例〕和预后不良组(CPC为3~5级,77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可除颤心律患者数、ROSC时间、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数、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评分、体温、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Lac)和出院时GCS,以及ICU住院时间、rScO2、血中NSE等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神经功能预后两组患者rScO2、NSE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rScO2、NSE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心搏骤停ROSC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良好组ROSC 1、3、6、12、24、48 h rScO2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均P<0.05),且ROCS 24 h预后良好组左右两侧rScO2也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左侧:0.65(0.59,0.76)比0.55(0.44,0.67),右侧:0.62(0.61,0.73)比0.50(0.30,0.69),均P<0.05〕,NSE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ng/L:21.42(15.38,29.69)比45.82(24.05,291.26),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rScO2、NSE单独及两者联合检测对心搏骤停ROSC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两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高于rScO2、NSE单个指标预测的AUC(0.904比0.884、0.792);当二者联合的截断值为0.83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7%和100%。结论监测rScO2和NSE能预测CPR ROSC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特别是两指标联合评估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局部脑氧饱和度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心肺复苏 神经功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发生纤溶亢进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0月— 2018年12月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患者临床资料。按血块溶解速率参数(LY30)≥3%诊断为纤溶亢进,将其分为纤溶亢进组(21例)和非纤溶亢进组(121例)。采集患者入急诊科时的一般情况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乳酸值、血栓弹力图(TEG)等实验室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严重创伤后纤溶亢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患者预后的因素及K-M生存曲线。结果(1)共纳入142例严重创伤患者,其中男101例,女41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纤溶亢进的发生率为14.8%。(2)单因素分析显示,简明损伤定级(AIS)骨盆四肢≥3分占比、ISS、休克指数(SI)>1占比、体温、PLT、Fg、乳酸值与严重创伤后纤溶亢进的发生相关(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OR=1.035)、ISS(OR=0.898)、乳酸值(OR=0.735)与严重创伤后发生纤溶亢进显著相关(P<0.05或0.01)。(4)纤溶亢进组与非纤溶亢进组比较,更需要大量输血(38.1%∶2.5%),更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90.5%∶48.8%),24 h内病死率更高(47.6%∶8.3%),28 d病死率更高(76.2%∶24.8%)(P均<0.01)。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纤溶亢进组在创伤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33 d(0.40~17.20 d)。结论严重创伤后纤溶亢进发生率低,ISS、PLT和乳酸值是严重创伤后发生纤溶亢进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创伤后纤溶亢进患者需大量输血,发生MODS的概率高、生存时间短、早期病死率高。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血栓弹力描记术 纤溶亢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