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血凝试验结果的因素。方法:收集 2014年 1月至 10月,我院接受凝血试验患者 340例,分析其凝血试验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采血技术、血标本量、保存处理方法等均是影响血凝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加强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规范性对于确保凝血试验结果可靠性与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血凝试验 血液标本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肾癌减瘤性骨转移灶切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3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21例,女22例。确诊骨转移时平均年龄(54.8±12.5)(18~85)岁,<60岁91例,≥60岁52例。首次诊断为早期肾癌(无远处转移)81例,晚期肾癌(有远处转移)62例。单纯骨转移86例,骨转移合并其他脏器转移57例。按骨转移灶数量分为骨寡转移81例,骨多发转移62例。按KPS功能状态评分分组,>80分5例,≤80分138例。国际转移性肾癌数据库联盟(IMDC)评分中危组92例、高危组51例。骨转移灶切除术前接受肾癌原发灶切除手术123例,未接受肾癌原发灶切除手术20例。本研究143例均接受骨转移灶切除手术,肾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完全切除(无瘤生存组)46例,肾癌原发灶未切除或肾癌原发灶已切除但转移灶未完全切除(带瘤生存组)97例。72例(50.3%)在骨转移灶切除术后联合应用靶向治疗,其中舒尼替尼43例,索拉非尼26例,帕唑帕尼2例,乐伐替尼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绘制分析患者的生存曲线。结果本研究143例术后转移灶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132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确诊骨转移时年龄≥60岁(HR=1.913,95%CI 1.115~3.284,P<0.05)、骨多发转移(HR=1.887,95%CI 1.003~3.549,P<0.05)是晚期肾癌减瘤性骨转移灶切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4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9.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0(1~11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2%、59.4%、31.6%。无瘤生存组和带瘤生存组中位OS分别为30.0个月和19.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IMDC中危组转移灶切除术后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和单纯骨转移灶切除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24.3个月和16.8个月(P=0.027),IMDC高危组患者是否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对生存期无影响(P=0.449)。结论肾癌骨转移患者生存预后差,肾癌原发灶和骨转移灶完全切除患者的无瘤状态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期。骨转移灶切除后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可以使IMDC中危患者生存获益,而对于IMDC高危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是否能够生存获益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癌,肾细胞 肿瘤转移 转移瘤切除术 分子靶向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甲状腺癌是头颈部及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增加,尽管诊疗手段不断提高、总体死亡率也并未显著上升,但新增病例的不断出现已引起全球医疗界的高度关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受患者年龄、性别、精神心理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病理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免疫组织化学因素、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肿瘤分期与组织学类型是甲状腺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影响甲状腺癌预后的各种因素,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意义重大,根据预后因素的不同选择恰当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以期使患者最大获益。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生物学 基因突变 预后 综述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8年 6月 -2020年 4月笔者所在医院胸外科收治的 106例肺癌术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干预组 53例,术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 53例,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分析归纳两组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组癌性疲乏程度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四项因子(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和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肺癌患者术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护理工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效患者术后癌性疲乏,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开展应用。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肺癌; 生活质量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ostoperative lung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106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fter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8 to April 2020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53 cas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operation; 53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oper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the degree of cancer fatigu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cores of four factors (social function, material lif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physical func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lung cancer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has a clear purpose,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fatigue,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压分级预警标识对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手术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膀胱压分级预警标识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率为75.56%,高于对照组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2.22%,略低于对照组的8.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护理记录、无菌操作、物品管理及护理流程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膀胱压分级预警标识可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手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改善其护理质量。

  • 标签: 膀胱压分级预警标识 腹部闭合性损伤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对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术后患者嗅觉功能、鼻腔通气功能、鼻黏膜纤毛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CRS术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布地奈德雷喷鼻剂喷鼻,左氧氟沙星胶囊口服,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方。2组均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采用Lund-kennedy法进行水肿、瘢痕、结痂、鼻漏、息肉评分;检测鼻窦CT并进行窦口鼻道复合体、额窦、上颌窦、蝶窦、前后组筛窦评分;采用T&T嗅觉测试(T&T olfactometer test)对嗅觉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前鼻压测压器检测鼻腔通气功能;采用糖精实验检测鼻黏膜纤毛清除速度、黏膜纤毛清除率、糖精清除时间。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嗅觉恢复、流涕鼻塞、囊泡消失、黏膜水肿症状缓解时间,评价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记录治愈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1/45)、对照组为77.8%(35/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27,P<0.01)。治疗后,观察组嗅觉恢复、流涕鼻塞、囊泡消失、黏膜水肿症状缓解时间均早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392、5.740、15.002、3.657,P值均<0.01);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273、5.740,P值均<0.01);嗅觉功能评分、鼻腔通气功能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581、16.414,P值均<0.001);鼻黏膜纤毛清除速度、黏膜纤毛清除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021、-12.073,P值均<0.001),糖精清除时间短于对照组(t=6.292,P<0.01)。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4.0%(1/25)、对照组为25.0%(4/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8,P=0.045)。结论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可明显缓解CRS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嗅觉功能、鼻腔通气功能、鼻黏膜纤毛功能的恢复,且不易复发。

  • 标签: 鼻窦炎 肺脾气虚证 内镜手术 玉屏风散 苍耳子散 嗅觉 通气 黏膜纤毛清除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工程的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在市政工程建设中,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和控制,而且要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本文对目前市政工程材料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控制检测数据准确性的策略,从而在确保市政工程整体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成本,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稳步发展。

  • 标签: 市政工程 材料检测 数据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8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由同一术者完成的9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56~78岁,平均65.6岁。复发性膀胱肿瘤7例,初发2例;6例既往曾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有膀胱部分切除术史。手术方法:均采用经脐单一切口4.5~5.5 cm,建立单孔机器人操作通道,安装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系统1号、2号臂,采用镜头30°向上,在镜下依次行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体外完成尿流改道。其中1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子宫及阴道前壁切除。结果9例手术均经脐单通道顺利完成,均未增加辅助孔,无中转普通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2例,回肠代膀胱5例,原位新膀胱2例。手术时间280~600 min,平均437.8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l,平均227.8 ml;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肠道恢复时间2~4 d,平均3.1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16 d,平均8.3 d;术后住院时间6~13 d,平均7.7 d。1例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予留置胃管、禁食等对症治疗后治愈,余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分期:T2aN0M0期6例,T2bN0M0期1例,T3aN3M0期1例,TisN0M0期1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总数12~46枚,平均23.7枚。随访9~12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愈合良好,无肾积水和输尿管狭窄,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尿流改道术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短期肿瘤控制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可行。

  • 标签: 膀胱肿瘤 机器人单孔手术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盆腔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循证医学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价前哨淋巴结(SLN)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不同腋窝处理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以及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建库至2020年3月所有关于比较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和非ALND治疗SLN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临床RCT,对于SLN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非ALND组与ALND组相比,腋窝局部复发率(RR=1.12,95% CI:0.76~1.65,P=0.56)、总体生存率(HR=0.91,95% CI:0.77~1.09,P=0.31)和无病生存率(HR=1.00,95% CI:0.87~1.15,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ALND组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低于AL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1,95% CI:0.27~0.63,P<0.001)。结论SLN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不行ALND较行ALND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清扫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术中采用钳式穿刺针一步法腹壁穿刺(一步法)与采用硬膜外穿刺针二步法腹壁穿刺(二步法)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身高≤120 cm、疝囊颈前后直径≤1.5 cm的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147例临床资料,64例患儿为二步法组,83例患儿为一步法组,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术后各项指标采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1年复发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步法组与二步法组相比,手术时间分别为(11.8±3.2) min和(12.4±2.9)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7±1.3) ml和(1.9±1.3) ml,发现对侧隐匿性疝例数分别为10例(12.0%)和8例(12.5%),术后24 h疼痛评分分别为(1.2±0.6)分和(1.3±0.5)分,发生阴囊(阴唇)肿胀分别为0例和1例(1.6%),住院时间分别为(2.1±1.1) d和(2.2±1.1) d,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为2.4%(2/83)和3.1%(2/64),上述7项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身高≤120 cm、疝囊颈前后直径≤1.5 cm的小儿单侧腹股沟斜疝施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无论采用一步法或是二步法腹壁穿刺,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术后1年复发率相当。

  • 标签: 疝,腹股沟 儿童 腹腔镜检查 结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