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5T核磁共振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70例垂体微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实施CT检查和1.5T核磁共振检查,对不同方式检出率和影像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检出率上,1.5T核磁共振检查(68例97.14%)高于CT检查(53例7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53,p=0.000)。CT影像学表现主要有垂体出现不规则增大,病变组织有着较为均匀的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同时病变出现扩展能够累及海绵窦;1.5T核磁共振影像学上显示患者肿瘤位置都处于鞍区,平均肿瘤直径为(0.44±0.13)cm,肿瘤边界清晰且呈现出椭圆形或者圆形。50例患者在T1W1信号上为等、稍低信号,20例是高信号。在增强扫描后,12例患者病灶具有低信号特点,和正常垂体信号能够进行有效区分。

  • 标签: 1.5T核磁共振 CT检查 检出率 垂体微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及检出率。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展开研究,分别采用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患者诊断,比较三组疾病检出率,分析三种检测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CT检查阳性率45.00%低于MRI检查62.50%与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82.5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RI检查阳性率62.50%低于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82.5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检查中,MRI检查与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CT MRI 磁共振动脉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以及检出率。方法:脑血管性痴呆42例患者为试验组,纳入时间2020-1,截止时间2021-3.同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42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头颅磁共振。比较两组颞叶沟回间距、左右侧海马体积。结果:两组大脑左右径无差异(P>0.05);试验组颞叶沟回间距(25.64±3.26)mm、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0.19±0.02)mm低于对照组(31.95±4.11)mm、(0.26±0.05)mm(P<0.05);试验组左侧海马体积(2.47±0.15)cm3、(2.49±0.17)cm3均高于对照组(1.96±0.04)cm3、(1.94±0.05)cm3(P<0.05)。结论: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老年痴呆 阿尔兹海默症 脑血管性痴呆 磁共振 大脑左右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