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Stoppa与髂腹股沟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柱/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9例髋臼柱/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7例;年龄21~80岁[(49.6±13.7)岁]。柱骨折31例,壁骨折6例,柱伴壁骨折2例。22例采用改良Stoppa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17例采用髂腹股沟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依照Matta评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50个月[(32.4±10.5)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152.1±47.5)min,术中出血量为(497.7±160.7)ml,均低于B组的(192.1±58.2)min、(638.2±166.3)ml(P<0.05)。A组骨折Matta评分复位优良率为86%(19/22),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18/22),B组分别为82%(14/17)、77%(13/17)(P均>0.05)。术后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闭孔神经损伤1例;B组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22),B组为29%(5/17)(P>0.05)。结论对于髋臼柱/壁骨折,采用改良Stoppa和髂腹股沟钢板内固定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改良Stopp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腿远端内侧在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纳入2016年8月—2017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MRI室双侧大腿中下段MRI资料20例4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2~59岁,MRI均未见明显异常。扫描范围:自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起,至其上方18.5 cm;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共10个扫描层面(Ⅰ~Ⅹ层面)。应用我院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各扫描层面上前内侧手术(预计手术的前进路线)与股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2)在1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股骨远端骨折内侧手术内固定物置入过程,同时对该涉及解剖层次与结构进行应用解剖观察。结果(1)20例40侧受检者MRI测量:内侧与股动脉之间最短距离测量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合并统计。分析显示,该间距测量值在Ⅰ~Ⅹ层面的分布规律总体呈中间小两头大、上端小下端大的趋势,其最大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Ⅰ层面)为46.72~49.47(48.02±0.84)mm,其最小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上方10~10.50 cm范围内(Ⅵ层面)为23.34~25.05(24.35±0.52)mm,手术与股动脉间有足够的安全间距。(2)尸体标本模拟手术:股骨远端骨折内侧手术内固定物模拟置入过程顺利,手术操作未侵扰到股血管和股神经及其分支;应用解剖观察证实,该手术可沿肌间隙进入,周围解剖层次及结构显露清楚。结论大腿远端内侧应用于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安全可行,这是对传统外侧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良好补充。

  • 标签: 股骨骨折 磁共振成像 前内侧入路 股动脉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改良Stoppa治疗骨盆骨折是否放置引流管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行改良Stoppa治疗骨盆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共43例患者纳入研究。男32例,女11例;年龄16~69岁,平均47.6岁。根据Young-Burgess分型,侧方挤压型LC-Ⅰ型12例;前后方压缩型APC-Ⅰ型20例,APC-Ⅱ型1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Stoppa复位骨折块并行钢板螺钉固定。按术中是否放置引流管进行分组,22例放置引流管(引流组),21例未放置引流管(非引流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情况、抗生素应用、切口拆线时间、术后体温变化、住院时间及临床功能(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切口愈合良好。引流组抗生素使用时间为5.0 d(2.0,8.0)d,非引流组为4.0 d(2.0,5.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61,P=0.924)。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8.5 d(15.0,24.3)d和19.0 d(13.0,26.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2,P=0.591)。引流组手术时间为(150.2± 52.4)min,非引流组(138.8±41.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1,P=0.433)。引流组术中出血量为(604.6±387.3)ml,非引流组(581.0±275.0)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6,P=0.784)。引流组与非引流组患者术后体温变化,第1天[(37.5±0.5)℃ vs.(37.4±0.4)℃,t=0.322,P >0.05],第3天[(37.1±0.4)℃ vs.(37.0±0.4)℃,t=0.286,P >0.05],第5天[(37.0±0.3)℃ vs.(36.8±0.2)℃,t=2.127,P >0.05],第7天[(36.8±0.2)℃ vs.(36.7±0.4)℃,t=0.491,P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口拆线时间引流组为(14.1±0.6)d,非引流组(13.9±0.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2,P=0.329)。两组Harris评分分别为引流组96(91,100)分,非引流组96(93,9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7,P=0.607)。结论经改良Stoppa治疗骨盆骨折是否放置引流管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骨盆 骨折 引流术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骶孔扩大成形、骶丛神经减压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17~54岁,平均38岁;骶骨骨折按Denis分型均为Ⅱ区;神经损伤按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标准分级:完全损伤2例,部分损伤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7~12.0个月,平均6个月。经腹直肌外侧显露腰骶干及S1神经孔周围结构,直视下行骶孔扩大成形、松解骨折块及骨痂压迫的S1神经根及腰骶干,不稳定骶骨骨折者同时行复位内固定治疗。通过评价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BMRC标准)等观察疗效。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有1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术中探查发现骶骨骨折完全愈合且S1神经孔完全闭塞,无法完成骶孔成形术而终止手术。手术时间70~22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450~2 800 mL,平均1 100 mL。术后复查X线片、CT示骶孔扩大成形明显,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至4年,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根据BMRC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4例,未恢复1例。结论经腹直肌外侧能较好地显露腰骶干及S1神经孔周围结构,直视下骶孔扩大成形、松解骨折块及骨痂压迫的S1神经根及腰骶干,是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 标签: 骶骨 骨折 减压术,外科 骶丛神经 骶孔成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可调式接骨板联合微创经皮骨盆环内固定术(INFIX)撑开复位治疗新鲜骶骨DenisⅡB型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创伤骨科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的12例新鲜骶骨DenisⅡB型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30岁(16~44岁)。术前影像学表现为骶骨DenisⅡB型骨折,腰骶丛磁共振神经成像检查均有骶孔处骶神经根损伤。12例患者伤后均有患侧S1神经根损伤症状:M0级9例,M1级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1 d(5~19 d)。行INFIX联合微创可调式接骨板撑开压缩的骶骨骨折并固定。术后评估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及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根据Lindahl等提出的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优8例,良2例,可2例。1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0个月(12~36个月)随访,骶骨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6周(5~8周)。术后1年随访时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神经损伤委员会提出的肌力评价标准评定术后肌力恢复情况:10例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结论新鲜骶骨DenisⅡB型骨折应用微创可调式接骨板联合INFIX撑开,可有效撑开骶骨压缩骨折,扩大骶神经孔并间接减压骶神经,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骶神经 创伤和损伤 骨板 内固定器 外科手术,微创性 撑开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