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古代方剂中治疗阴虚证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以阴虚为基础证候疾病的辨治施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已上市经典名方数据库”,筛选治疗阴虚证的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统计用药频次、药物性味归经,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寻找核心组方。采用MATLAB进行中药关联规则分析药物配伍规律。采用Pajek64 5.13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找出核心中药。结果纳入阴虚证处方467首,涉及中药302种,药物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甘为主,归经以肾经为主,核心中药包括熟地黄、麦冬、生地黄、当归等;常用药对包括山药-熟地黄、山萸肉-熟地黄、茯苓-熟地黄,高频药物可聚类为2类。结论揭示了古代治疗阴虚证以滋阴降火为主,重视补养肾阴的同时亦注重补养肺、肝、脾阴,养阴时常配伍健脾和辛散退热类药物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阴虚证提供参考。

  • 标签: 阴虚 方剂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核心药物 古今医案云平台
  • 简介: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30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和24家省市级综合馆的馆藏中医古籍数量、目录分类方法、目录出版情况、目录网络共享查阅情况,以及中医古籍专科目录分类方法的评价及相关意见或建议等开展调查,分析相关统计数据、收集反馈信息,以了解国内图书馆中医古籍的分类方法、使用情况,以及分类编目工作中的实际需求。结果显示,相较于综合馆,中医古籍藏量多集中在中医馆;中医馆选用的中医古籍分类方法分散,且以自编分类法为主,分类方法的统一性较差;中医馆古籍书目整理的深度和规范性也存在明显差距。提示,国内图书馆行业亟需统一、规范的中医古籍分类标准来提供专业化的方法指导.中医古籍分类标准的编制与应用对于促进中医古籍的共享与交流、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化进程、推动《中华医藏》编纂工程高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古籍专题(中医药) 书目 分类方法 图书馆 调查 对策
  • 简介:摘要中医治疗原发性癫痫多采用中药复方,以及中西药与针灸、推拿、穴位埋线等相结合的疗法,疗效确切,不同疗法复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癫痫的发作频率,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有关本病的中医临床研究增多,但多数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远期疗效不清楚,使用双盲试验者较少,随机方法不够明确。此外,原发性癫痫的证候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需进一步统一。

  • 标签: 中医药疗法 原发性癫痫 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学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对化工安全生产的管理,并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成为当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创新,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有效地引导企业的日常生产任务,从而推动化工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化工安全生产 管理 要点
  • 简介:摘要综述近年痰瘀同治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文献,认为"痰" "瘀"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此法多用于治疗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高脂血症,可改善心肌缺血、抗心肌细胞凋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目前缺少大规模RCT,有效复方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机制研究缺少中医特色。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痰瘀同治法 中医药疗法 痰瘀互结 临床研究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中药)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腹部不同位置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需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的女性住院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剔除随访脱落患儿后,侧腹部组纳入28例、下腹部组纳入29例,年龄分别为5(3,8)、5(3,7)岁。对下腹部组患儿20(12,26)cm2创面采用于腹下区横行皮纹处切取的(24±10)cm2全厚皮片修复,侧腹部组患儿23(16,32)cm2创面采用于脐平面以下至腹股沟以上的侧腹部区切取的(24±9)cm2全厚皮片修复,供区切口均行连续皮内缝合。术后供受区均行-10.64~-6.65 kPa持续负压治疗,术后7 d开始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治疗供区。记录供区使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情况、供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拆线时间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d,采用自行设计的疗效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儿家长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术后1、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供区瘢痕情况并计算2个时间点VSS评分差值,用直尺测量供区瘢痕宽度并计算2个时间点瘢痕宽度差值。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Cochran&Cox近似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侧腹部组术后供区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时间≥4周患儿比例明显高于下腹部组(P<0.05)。术后7 d,侧腹部组中出现供区切口部分裂开、供区周围皮肤红肿、供区脂肪液化的患儿各1例,下腹部组1例患儿供区出现切口部分裂开;下腹部组患儿供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侧腹部组(P<0.05)。与侧腹部组相比,下腹部组患儿供区术后拆线时间显著缩短(t'=17.23,P<0.01)。术后7 d,下腹部组患儿家长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侧腹部组(t'=20.14,P<0.01)。术后1、6个月,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分别为(2.7±0.9)、(2.8±1.0)分,均明显低于侧腹部组的(7.1±2.2)、(9.1±2.7)分(t值分别为10.00、11.15,P<0.01)。术后6个月,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较术后1个月明显升高(t=3.10,P<0.01),而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较术后1个月升高不明显(P>0.05);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差值明显大于下腹部组(Z=-8.12,P<0.01)。术后1、6个月,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分别为2.0(1.0,2.0)、2.0(2.0,3.0)mm,均明显窄于侧腹部组的6.0(4.0,10.0)、8.5(5.0,12.0)mm(Z值分别为-13.41、-14.70,P<0.01);术后6个月,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较术后1个月明显增宽(Z=-2.79,P<0.01),而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较术后1个月增宽不明显(P>0.05);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差值明显大于下腹部组(Z=-14.93,P<0.01)。结论采用下腹部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尤其是女性患儿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方法,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符合美学修复原则;与侧腹部全厚皮片移植相比,下腹部全厚皮片移植术后供区并发症发生率低、瘢痕增生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儿童 烧伤 伤口愈合 皮肤移植 下腹部 全厚皮片 功能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