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索一体化免缝合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应用于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采用一体化免缝合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完成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手术治疗。记录手术相关数据、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患者1,男,42岁,行主动脉窦成型+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置入术,体外循环时间81 min,停循环时间9.5 min,最低鼻咽温27.3 ℃。术后10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提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未见吻合口瘘、支架内漏,降主动脉支架段真腔完全充盈,假腔消失,远端假腔部分血栓化,未见管腔扩张。患者2,男,61岁,行升主动脉替换+全主动脉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置入+升主动脉-右股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时间77 min,停循环时间7 min,最低鼻咽温27.3 ℃。术后10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复查主动脉CTA提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未见吻合口瘘、支架内漏,降主动脉真腔及腹主动脉分支充盈较术前明显改善,降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全胸腹段主动脉较术前无扩张。结论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一体化免缝合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可缩短手术停循环时间,避免深低温,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免缝合 人工血管 支架象鼻 深低温停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杂交和冷冻象鼻(FET)技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诊治的937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815例(86.9%)患者行常规全弓替换+ FET植入术(FET组);122例(13.1%)患者行头臂血管去分支+同期全弓腔内介入支架修复术(杂交组)。通过匹配分析方法确定了109对患者进行均衡比较。结果(1)全组患者分析结果:全组平均年龄48.6岁,杂交组高于FET组(61.3岁比46.7岁, P<0.001)。全组早期死亡98例(10.5%,98/937),杂交组11例(9%,11/122),FET组87例(10.7%,87/815)(P=0.577);全组复合并发症率19.6%(184/937),杂交组[15.6%(19/122)]和FET组[20.2%(165/8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杂交组术后无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FET组有72例(8.8%)(P=0.010)。(2)匹配组分析结果:杂交组死亡率及复合并发症率均低于FET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0/109)比17.4%(19/109), P=0.073;15.6%(17/109)比25.7%(28/109), P=0.066]。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以及截瘫发生率,杂交组均低于FET组(P=0.013,P=0.022及P=0.014)。胸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杂交组均高于FET组[支架段:87.8%(79/90)比75.3%(58/77),P=0.044;下胸段:43.3%(39/90)比27.3%(21/77),P=0.038]。杂交组3、5及7年生存率分别为95.7%、91.7%及91.7%,FET组分别为95.6%、93.7%及82%(P=0.320)。结论杂交全弓技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有改善术后早期死亡和复合并发症的趋势;相比FET技术,杂交技术显著降低术后脊髓损伤和肝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更能促进中远期胸段夹层假腔的完全血栓化。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全弓修复 杂交技术 深低温停循环 象鼻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传统的主动脉夹层分型对主动脉弓段夹层和单纯腹主动脉夹层命名不明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缺乏指导作用,因此阜外医院提出针对主动脉解剖受累情况划分。分析按阜外分型的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明确对于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1 570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阜外分型四种类型(A/B/C/D)以及弓部三种亚型(Cp/Ct/Cd)夹层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资料以及手术方式的差异。结果阜外A型78例(4.96%),阜外B型421例(26.82%),阜外C型1 063例(67.71%),阜外D型8例(0.51%)。全组手术死亡85例(5.41%)。阜外A型主动脉窦直径最大,为(45.92±12.88)mm。阜外C型的术前肾功能不全比例最高(14.96%)。阜外D型患者年龄最大[(58.02±11.93)岁]。阜外C型的手术死亡比例最高,为7.71%。阜外C型患者中,Cp型、Ct型、Cd型比例为5.08%、78.27%、16.65%。Ct型与Cd型的手术死亡比例存在明显差异(9.38%对1.69%,P<0.01),Ct型与Cp型的手术死亡比例无明显差异(9.38%对1.85%,P=0.06),Cp型与Cd型的手术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5%对1.69%,P=0.94)。阜外A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占64.10%,阜外B型单纯TEVAR占81.53%,阜外Cp型部分弓替换术占62.96%,阜外Ct型全主动脉弓替换术占98.56%,阜外Cd型去分支+TEVAR或TEVAR占70.62%,阜外D型8例均行腹主动脉支架置入术。结论阜外分型是对传统分型方法的总结和补充,系统、简洁地阐明夹层累及的范围,有利于主动脉夹层研究和治疗的统一。阜外分型中不同分型的夹层发病特点和预后不同。阜外分型对于主动脉手术方式的选择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阜外分型 临床特点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许多国家建立了主动脉夹层多中心注册数据库。早期建立的国际主动脉夹层注册数据库产出了多项研究成果,对全球主动脉夹层诊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成人心脏外科数据库总结了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资料,德国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注册数据库在A型主动脉夹层神经系统保护与器官灌注方面做出了斐然的成绩,北欧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联盟对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用药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国内第一个主动脉夹层注册研究尽管得出了国人的发病特点,但近5年未再报告新的主动脉夹层数据。因此,建立我国自己的主动脉夹层数据库十分必要。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主动脉 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降低与患者死亡率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498例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0例,女148例,年龄(51.7±12.0)岁。根据术后72 h内最低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为血小板降低组(血小板计数<75×1015/L,n=178)与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75×1015/L,n=320),对其围手术期院内死亡率及相关并发症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终点为院内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二次开胸止血、肺部感染、术后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截瘫、心力衰竭、住院时间及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结果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降低发生率为35.7%(178/49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血小板计数降低与1项主要终点(院内死亡率)、7项次要终点明显相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计数降低会提高术后死亡率(OR=12.57,95%CI:2.26~69.93,P=0.004)、二次开胸止血率(OR=6.21,95%CI:1.31~29.46,P=0.022)、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率(OR=7.51,95%CI:2.53~22.34,P<0.001)、截瘫(OR=23.99,95%CI:1.47~392.21,P=0.026)、心力衰竭发生率(OR=4.71,95%CI:1.19~18.62,P=0.027)及住ICU时间(OR=1.86,95%CI:1.11~3.12,P=0.019)。结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降低(72 h内出现过最低值)与术后院内死亡率有关联。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主动脉夹层 血小板降低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外膜内翻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根部修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至2018年间490例同期收治的ATAAD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夹层累及窦管交界以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排除标准为既往行根部处理;外伤致主动脉夹层;行根部置换术(Bentall或Daivd术式)。纳入490例,其中男366例(74.69%),女124例(25.31%);年龄24~77岁,平均(51.28±10.99)岁。利用方差检验/非参数检验以及卡方检验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远期生存及二次干预情况以Kaplan-Meier曲线展示。结果所有患者按根部修复技术分为外膜内翻(A组)、直接缝合(B组)和包裹分流(C组)3组,术前A组平均年龄较高(53.05±11.09)岁,C组心功能较低,更多见肾灌注不良。术中A组平均HCA、CPB及ACC时长最短,平均最低肛温最高。3组围术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随访生存和再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中远期随访均未进行根部非计划干预,A组根部直径形态及大小在随访过程中更稳定,3组根部直径分别为(33.14±3.74)mm、(34.51±3.83)mm和(33.89±3.89)mm(P=0.008)。结论外膜内翻技术应用于ATAAD患者根部修复安全有效,可达到满意的近远期效果。

  • 标签: 外膜内翻 主动脉根部修复 主动脉夹层 分流包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杂交技术在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于阜外医院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手术的患者。共入选患者504例,男383例,女121例;年龄(50.0±11.7)岁。高血压患病率为79.6%,平均发病至手术时间(69.5±40.0)h。其中110例接受了一期Ⅱ型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394例接受了传统全主动脉弓置换及支架象鼻置入手术。采取倾向性评分方法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匹配,对两组患者间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及术后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04例患者,男性患者占75.9%,早期死亡24例(4.8%),术后脑梗塞20例(4.0%),截瘫7例(1.4%)。杂交手术组患者年龄[(62.1±6.8)岁对(46.6±10.4)岁,P<0.001]、高血压(87.3%对77.4%,P=0.033)、冠心病(13.6%对6.1%,P=0.016)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7%对3.6%,P=0.001)均高于开放手术组。杂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143.7±53.7)min对(175.3±52.7)min,P<0.001)]及主动脉阻断时间[(78.5±33.6)min对(106.9±37.8)min,P<0.001)]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患者院内死亡、再手术及术后生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43个月[(22.6±11.1)个月],杂交手术组5例患者随访死亡(4.9%),开放手术组10例患者随访死亡(2.7%)。杂交组再干预患者3例(3.1%),开放组再干预11例(3.3%)。3例失访,患者未进行门诊复查,亦未能完成电话随访。结论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早中期效果满意,其与传统开放手术的预后比较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 标签: 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 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全主动脉弓替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双侧肾动脉受累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分型,并探讨不同分型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1 33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男1 008例、女323例,年龄27~66岁,均行胸腔入口到股骨头的轴向CT平扫及主动脉CTA检查。根据主动脉CTA表现,将一侧肾动脉受累情况分为T型(真腔型)、F型(假腔型)、B型(双腔型)、C型(挤压型)、S型(三明治型),共5型;据此,双侧的肾动脉受累情况可分为TT型、TF型、TB型、BB型、BF型、CF型、TS型等7型。分析并比较肾动脉受累不同影像解剖分型患者术后AKI发生率、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使用率和患者术后早期(术后<30 d)死亡率。结果本组1 33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双侧肾动脉受累解剖分型为TT型者575例、TF型352例、TB型198例、BB型17例、BF型30例、CF型84例、TS型75例,各解剖分型患者术后AKI的发生率分别为14.61%(84/575)、22.44%(79/352)、36.36%(72/198)、9/17、40.0%(12/30)、65.48%(55/84)、36.0%(27/75),术后CRRT使用率为3.48%(20/575)、6.82%(24/352)、12.12%(24/198)、3/17、10.00%(3/30)、32.14%(27/84)、9.33%(7/75),早期死亡率为4.17%(24/575)、4.26%(15/352)、11.11%(22/198)、2/17、13.33%(4/30)、17.86%(15/84)、5.33%(4/75),7种分型间AKI发生率、CRRT使用率及早期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CF型各项指标发生率均为最高,其次为BB型和BF型。结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肾动脉受累的不同解剖分型在AKI发生率、CRRT使用率及早期死亡率存在差异,其中CF型上述3个观察指标均较其他分型高。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急性肾损伤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肾动脉 解剖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