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索急性跟腱断裂修复新术式,改进传统治疗方案。方法: 针对前期研究中开放手术与经皮手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的不足制定详细手术方案,应用术中超声检查辅助小切口微创修复治疗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1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 9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结果: 9例患者随访至少 1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 12周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患肢跟腱连续性恢复良好,活动范围及肌力满意。术后 16周时, 9名患者都成功完成单足跳跃和重复提踵 30s。与对侧相比,踝关节背伸与趾屈角度丢失小于 10°。末次随访 9例患者 AOFAS评分平均 96.4分。其中一名患者出现术后切口疼痛并于数日内缓解,无其余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中 B超引导下小切口修复急性跟腱断裂手术方式简单,有效减少神经血管损伤概率,术后效果满意。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实验兔 不同负重关节 软骨缺损的 机体自我修复能力 ,探讨力学刺激在软骨自我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兔膝关节的 股骨髁后部、股骨髁前部、股骨滑车及肩关节的肱骨头等不同负重关节 部位, 深达软骨下骨(未穿透软骨下骨)的全层缺损软骨,并于术后 8周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评价, 比较不同负重关节 区域的自体软骨修复效果。结果 术后 8周取材时均可见缺损部位有透明样组织长入,不同负重部位的自体软骨修复效果有较大差别,从修复效果优到差依次为股骨髁后部、股骨髁前部、股骨滑车和肱骨头处。结论 正常负重状态下的适当压缩载荷对关节软骨修复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 从而造成较大的软骨缺损自体修复效果差异 。

  • 标签: 股骨 骨软骨损伤 软骨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全口义齿修复的健康教育护理方法的效果。 方法; 将 2018.01-2019.01 期间我院收治的 100例全口义齿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 NHP量表评分。 结果 :观察组 NHP 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健康教育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进病人对相关疾病的认知,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纤维树脂夹板在处理前牙外伤固定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 2016 年 8 月 -2017 年 7 月我院收治的 70 例年龄在 13-50 岁(排除乳牙滞留情况)的前牙牙脱位病例资料,随机均分为两组: A 组(实验组)采用超强玻璃纤维树脂夹板固定脱位牙, B 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牙弓夹板固定。两组患者固定 1 周、 4 周(拆纤维带时)和拆后 3 个月复查,评估两种固定术的疗效,及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的 舒适性、美观性、疼痛 等的出现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A 组治疗成功率 97.1% , B 组治疗成功率 88.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A 组的牙周情况、患者的舒适性、美观性均较 B 组的好。 结论 玻璃纤维树脂夹板在处理前牙外伤的固定中疗效佳,对外伤牙影响小,对牙周组织损伤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玻璃纤维树脂夹板,前牙外伤,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治疗中正畸联合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以我院 65 例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为 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参照、实验两组,分别开展常规正畸治疗、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牙齿功能及 矫治 满意度。 结果: 实验组治疗优良率 ( 96.88% ) 显著高于参照组 ( 75.76% ) ( P < 0.05 ) 。实验组咀嚼功能、咬合功能、矫治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 ( P < 0.05 ) 。 结论: 正畸联合修复在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治疗中的实践效果较佳,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正畸 修复 牙缺损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现如今,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十分重视。微生物降解被认为是清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方式。近些年,有关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纯培养单菌株。然而,单个降解菌株的生物强化修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效果不佳。实际上,自然界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大多数是由微生物菌群介导,而不是由单个微生物菌株独立完成的。与单个降解菌株相比,微生物菌群具有更强的代谢互补性和互营作用,其在有机物污染的修复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具有有机污染物降解功能的不同微生物菌群以及菌群高效代谢有机污染物的机制,概述了菌群代谢互作的最新研究方法,并强调基于菌群代谢互作设计合理菌群结构在微生物强化修复应用中的重要性,重点讨论了基于菌群代谢模型的计算机模拟在研究复杂微生物菌群代谢互作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指导最佳功能菌群的人工设计和构建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修复污染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

  • 标签: 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菌群 菌群代谢模型 生物修复 微生物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骨盆前外固定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来我院的 7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开始时间为 2018年 11月,截止为 2019年 11月,按照抓阄法,将 78例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 n=39例)与对照组( n=39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负性情绪变化情况。结果:治疗效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远远低于治疗组,差异显著(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治疗组,差异显著( P<0.05)。负性情绪变化情况:治疗后,患者负性情绪明显得到改善,且治疗组负性情绪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骨盆前外固定术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既能确保治疗安全性,又能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应被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骨盆前 外固定术 不稳定性 骨盆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的预后非常差,病人多伴有终身残疾或瘫痪,干细胞移植被一致认为是治疗 SCI 极具潜力的选择。神经干细胞有助于脊髓损伤后的修复,直接输入神经干细胞虽最为理想,然而在临床上 实施却困难重重、效果有限 。利用内源性修复机制刺激组织再生达到按组织自身结构与功能要求去修复 脊髓意义重大;然而, 探索 ENSCs 增殖和分化的关键靶点和网络通路 一直是 医学界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 Gli2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转录因子, 关于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过程中 NSCs 分化的 分子机制仍未阐明, Gli2 的潜在分子机制和关键下游靶点目前仍尚未完全了解。本文就 Gli2 信号分子在调控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过程中 NSCs 分化的研究 机制 进展综述如下 。

  • 标签: Gli2 信号通路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