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不同时机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对比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不同时机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110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KP术后第2天开始唑来膦酸治疗55例(同期组),PKP术后1个月开始唑来膦酸治疗55例(非同期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年行X线检查,测量压缩骨折椎体恢复相关指标,包括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及局部Cobb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检测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患者随访1年,记录椎体压缩骨折的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和局部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明显高于术前,椎体后凸角和局部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ODI明显低于非同期组[(11.30 ± 1.53)分比(14.27 ± 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髋部骨密度明显高于非同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1年血清ALP和CTX-1明显低于非同期组[(74.93 ± 8.63) U/L比(78.77 ± 9.41) U/L和(0.24 ± 0.03) ng/L比(0.29 ± 0.03)ng/L],骨钙素明显高于非同期组[(9.63 ± 1.14) ng/L比(7.97 ± 0.8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未再发生椎体压缩骨折。结论OVCF患者采用PKP术后同期唑来膦酸治疗在改善病情和骨代谢方面更具优势。
出处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07期
出版日期 2021年07月2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