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移植骨桥的三维纵向变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对唇腭裂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移植骨体积变化情况和吸收区域三维分布情况进行纵向评价。方法选择2018年1~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唇腭裂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分别于牙槽突裂植骨术前即刻、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拍摄牙槽突局部CBCT,并进行植骨区三维模型重建。通过惯性轴配准对不同时期的颅面部结构进行三维重叠,比较移植骨桥随时间的形态变化特征,同时测量各时间点移植骨体积,计算移植骨吸收率。结果37例唇腭裂患者(男性2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10.53岁),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6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19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12例,裂隙区共计43侧。受试者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44.37%±19.17%和57.68%±18.53%。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组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61.46%±12.42%、42.80%±15.84%、29.78%±16.03%(术后3个月)和72.71%±13.00%、58.20%±15.59%、41.83%±14.08%(术后9个月),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骨桥吸收区域分布上,牙槽嵴顶侧和腭侧的移植骨吸收率明显高于鼻腔侧和唇侧。结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而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高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不同类型唇腭裂患者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程度均在术后前三个月较为明显,之后开始减慢趋于稳定,且移植骨桥吸收区域主要集中在腭侧区和牙槽嵴顶区。
出处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0年04期
出版日期 2021年01月10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