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道性结肠炎发生机制及诊治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改道性结肠炎(DC)是粪便流改道后功能失调肠段常见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短链脂肪酸的缺乏及免疫炎性反应因素等有关。虽然绝大多数患者造口期间并发DC,但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表现为腹痛、黏液排出及便血等症状。内镜表现以肠道黏膜红斑、弥散性颗粒及血管纹理模糊最显著,病理表现以淋巴滤泡增生最显著,可用于DC的诊断及预后评估。DC应依据病情的不同程度给予差异化治疗。无症状或无手术指征的患者建议行随访和保守治疗,包括利用短链脂肪酸、5-氨基水杨酸、类固醇、纤维素溶液等药物灌肠。有明显症状、结肠炎或腹泻病史的患者,建议尽早行外科闭合吻合口术,重建肠道连续性。
出处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年11期
出版日期 2020年11月2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