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着我写”与“替曹操翻案”的纠结——看程派名剧《文姬归汉》想到郭沫若写《蔡文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把"蔡文姬戏剧化",在郭沫若之前的名家是程砚秋的《文姬归汉》,而且认定《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所作,"第十四拍"已成为程派唱腔名段之一。发表公正评价曹操的历史论文,在郭沫若之前至少有袁良义、万绳楠、崔谦、翦伯赞、袁良骏、刘亦冰、王昆仑、吴晗等。从郭沫若本人经历和写作具体进展看,始终念念不忘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综合起来看,"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是创作《蔡文姬》的内在思想基础。评价曹操的文化思潮和迎接建国十周年的社会热潮,营造了"替曹操翻案"和"重睹芳华"的氛围,是创作《蔡文姬》的外部因素。周恩来的口头建议,促成郭沫若撰文"替曹操翻案"、创作《蔡文姬》"替曹操翻案"。三者交融,使郭沫若的《蔡文姬》表现出了创作心境的纠结。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17年2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2月12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