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755(清乾隆二十年)我国东部大范围、多流域严重雨涝,其后1756、1757黄河中下游雨涝,连续2呈现较少见的北涝南旱降水分布格局,这是小冰期中相对温暖时段气候背景下的重大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多雨的天气实况和气候特征,绘制各年多雨、水灾和伴生的饥荒、虫灾、疫疾的发生地域实况图。结果表明,1755黄河、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持续多雨,其中黄淮地区连续雨日超过40d。有早梅雨,长江下游的梅雨期长达43d,是18世纪最长的梅雨期,南京的降水量达1378mm,是18世纪的最高值。1755气温偏低,夏寒、秋霜早、冬季寒冷等特征与典型的极端多雨1823和1954相同,这3例极端多雨都是太阳活动周的极小年。

  • 标签: 极端气候事件 雨涝 气象灾害 1755年 历史气候
  • 简介:应用2009陕西省雷电监测数据与发生的雷电灾害事例,对雷电分布特征和雷电灾害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09陕西省雷电天气较往年具有"开始早,结束晚"的特征,全年发生雷电灾害事故14起,较往年明显减少。为更好地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出应对措施。

  • 标签: 雷电流强度 雷电分布 雷电灾害
  • 简介:2015上半年福建省雷闪活动频繁,雷闪日为128天,为近12同期监测数据的最大值,大部分地市初雷闪日比往年偏早;雷闪总次数达19万多次,为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同期第二大值,仅次于2014。雷闪高发期在4—6月,其中6月份雷闪次数最多;雷闪高峰时段出现在17:00~18:00,08:00.11:00雷闪活动最弱。雷闪活动主要集中在福州东北部沿海、莆田中部和泉州中北部,但各月集中区又有所差异,呈现自西向东的扩展趋势,其中莆田、福州的雷闪密度最高。雷闪强度分布呈单峰特征,负闪集中在2—14kA之间,正闪集中在4—40kA之间。上半年共发生雷电灾害事件47起,导致5人死亡,5人受伤,造成252件家用设备和公共设备等不同程度损坏。

  • 标签: 雷闪El 雷闪次数 时空分布 雷闪强度 雷电灾害
  • 简介:通过对1951--2005营口市逐年和逐月气温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55a营口市年平均气温呈递增趋势,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最强、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最弱。极端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同,呈现出前30a递减、近30a递增,近20a气候变暖更为突出;各月极端最高气温变率差异不明显。近55a营口市极端最低气温呈递增趋势,最近30a较近55a显著递增,但近20a则稳定少动;各月极端最低气温均呈递增趋势,冬季递增趋势最强、夏季最弱。城市化发展及工业化引起的热岛效应是营口市显著增温的重要原因,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则进一步加强了增温趋势。

  • 标签: 气温 变化特征 成因分析 营口市
  • 简介:利用1951-2003辽宁12个代表站的雾资料。分析了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夏形成条件。结果表明:辽宁年平均雾日地域分布呈现两高三低的形势。雾日的际变化曲线较平稳,雾日最多的年份和最少的年份相差17d。沈阳与大连雾日变化相反,大连呈下降趋势,沈阳则在平稳中略有上升。辽宁大雾每个月都可形成,但沿海地区和内陆又有所差异,沿海地区主要出现在5~8月,而内陆地区主要出现在8-11月。雾日的天气形势可分为5~7种类型,其中以倒槽型、锋面气旋型、地形槽型、冷高压前部型最为典型。

  • 标签: 时空分布 天气类型
  • 简介:20048月30日~9月6日浙江省出现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局地降水强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文章对这次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主要影响系统等进行了重点分析,初步揭示此次连阴雨过程的成因,为今后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一些依据.

  • 标签: 连阴雨 强对流 成因分析 成因分析 连阴雨 夏季
  • 简介:本文应用信息论熵值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德县近40气温、降水的不稳定程度、波动变化和气候变化,初步揭示了本地区气温、降水变化的气候规律及变化趋势。

  • 标签: 温度 降水 气候趋势
  • 简介:利用1981—2013湖南省9个地面气象站0—320cm地面温度和气温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地温的变化特征,并与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81—2013湖南省各层地温均呈东南高、西北低及东南高、西北和东北低两种典型分布。月地温变化在一定深度后与月气温变化由同步转为不同步,转折层为40cm层;40cm层以上的月地温最低值均出现在1月,月地温最高值均出现在7月,与月气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的时间相同;40cm层以下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月地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时间后推,320cm月地温最低值出现在4月,320cm月地温最高值出现在10月。浅层地温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97以上,自40cm层地温开始,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地温与气温的相关系数减小。冬季浅层地温的际变化最大,春季次之;冬季和春季深层地温的际变化明显大于夏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秋季和冬季地温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升高,导致冬季深层地温明显高于气温,夏季深层地温明显低于气温。1981—2013湖南省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极显著上升的趋势,除0cm地温外,各层地温升温速率均低于气温;四季各层地温与气温的升温趋势一致,其中春季升温速率最大,秋季次之,冬季升温不明显。各层年平均地温在1993—1995出现了增温的突变现象,冬季地温突变时间最早,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地温突变时间较晚;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存在2—3a、3—4a和6—9a的周期变化。

  • 标签: 地温 转折层 相关分析 周期
  • 简介:由于海温、高原积雪和大气环流异常等特定条件,引发了1998夏季长江的特大洪涝,而90代的气候特征也对1998长江大水起到一定的作用。从中国夏季降水、大气环流、冬季高原积雪和海温等方面分析年代际气候变化对1998长江大水提供有利的气候环境。

  • 标签: 长江大水 年代际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陕西省自动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2.5°×2.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7极端高温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0177月陕西出现的极端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极端高温强,为历史同期罕见。通过对大气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较常年偏强并显著西伸、南亚高压偏东偏北是导致20177月陕西出现大范围极端高温天气的直接原因。垂直下沉运动较常年异常显著,副高中心强烈的晴空辐射和深厚的下沉增温作用使整层气温持续偏高。水汽通量异常表现为北风通量,不利于水汽输送和降水天气形成,湿度条件较常年差,造成了陕西的高温少雨天气。

  • 标签: 极端高温 大气环流异常 水汽通量异常
  • 简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参加,周秀骥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中国地区树轮和千气候变化研究”于2008批准立项,执行时间为20091月-201212月。本重大项目拟从建立中国典型气候区域的树轮气候网络入手,重建中国区域千气候变化时间序列;通过非线性分析诊断,

  • 标签: 气候变化 中国地区 树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利用哈尔滨站1881—2010的月平均气温、1909—2010的月总降水量和1961—2010哈尔滨所辖区、县(市)月平均气温、月总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计算了哈尔滨市气温、降水变化速率,分析了哈尔滨市气候变化特征;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哈尔滨市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a,除巴彦7月气温略呈下降趋势外,哈尔滨市各区、县(市)各月、季、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哈尔滨各区、县(市)各月、季、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近130a,哈尔滨市、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80代开始明显增温,21世纪开始增温尤为显著。近百来,哈尔滨市、季总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对哈尔滨市农业、能源等方面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对于水资源、人体健康和交通等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 标签: 哈尔滨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 简介:2006夏季,四川、重庆发生了50一遇的高温大旱。利用中国730站中JII渝地区58个测站20061月1日~9月8日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这次高温干旱的特征及成因机理,重点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以及西风带与热带环流的特征。研究指出,东亚西风带扰动偏弱、偏北,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减弱,使得川渝地区上空长时间受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2006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维持与菲律宾以东洋面及南海地区的对流加强、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导致的加热场异常密切相关。

  • 标签: 高温干旱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青藏高压 潜热释放 中纬度西风
  • 简介:选取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雨量、极端气温等多个气象指标构建量化评估指数,将干旱分类为春旱、夏旱和伏旱3个类别,分别计算春旱指数、夏旱指数及伏旱指数,分析各种干旱发生程度及范围,再根据综合干旱指数对2009的干旱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9春夏,黑龙江省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松嫩平原最严重,三江平原其次。春旱期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严重,东部地区旱情比西部地区轻;夏旱期全省普遍比较严重,以三江平原北部地区最为严重;伏旱期中部地区比较严重。综合来看,是典型的夏旱连伏旱,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部分地区绝产。将评估结果与土钻法监测土壤湿度对比分析,其结果基本一致,但优缺点各异。

  • 标签: 黑龙江省 评估 干旱指数
  • 简介:利用青海省1959—2003气象资料,计算了修正的Palmer干旱指数,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青海省旱涝监测中,PDSI指数反映旱涝程度更为客观;青海省的干旱主要以轻旱为主;夏秋季际干湿交替较冬春季频繁,变化振幅也较大;秋季青海省干旱化倾向最为严重,冬春季出现轻旱几率最大。另外,春季干旱总面积在减小;夏季轻旱面积增加,而中旱、重旱面积在减小;秋冬季重旱面积在增加。

  • 标签: 青海省 PDSI指数 干旱 湿润
  • 简介:利用江西省17个国家级台站1960—2008逐日降水资料,对日降水量超过绝对阈值(25mm,50mm)和相对阈值(95%,99%)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江西省极端降水的频率在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强度在鄱阳湖冲击平原附近减小,而在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

  • 标签: 极端降水 变化趋势 江西省